近年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在去除有機微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物等方面[1~4],具有常規處理工 藝不可比擬的優勢,并已成為飲用水深度處理的主流技術之一[5,6]。生物活性炭(BAC)池炭層富含生物膜,且水體具有溶解氧較高等特點,為無脊椎動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相關研究表明,不論是在柱狀活性炭池,還是在破碎活性炭池中,無脊椎動物都會大量滋生,濾后水最高豐度可達到6 800個/m3[7]。BAC池作為飲用水的最后一級處理工藝,如果消毒不完全,致使一些耐氯性無脊椎動物進入管網中,會給飲用水安全帶來各種問題。因此,早在1984年,WHO就明確規定飲用水中不允許無脊椎動物等生物的存在[8]。無脊椎動物對飲用水水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表現在對感官的影響,用戶在飲用水中發現肉眼可見的無脊椎動物,導致對水質的抱怨和投訴[9,10]。據南非蘭特市供水公司對消費者投訴的統計[11],1999年共發生68起投訴,其中對水中有無脊椎動物的投訴為19宗,約占28%。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致病風險。某些無脊椎動物是寄生蟲中間宿主,人們可能通過接觸飲用水中的無脊椎動物而受到寄生蟲感染[12]。此外,飲用水中無脊椎動物也有可能是致病性和病原性動物,例如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等原生動物引起的致病案例[13]。目前生物活性炭技術在國內很多水廠得到了應用,但是有關BAC池無脊椎動物的研究報道較少。為了深入研究飲用水處理系統中生物活性炭池無脊椎動物的種類組成、來源及豐度變化規律,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對南方某水廠BAC池中無脊椎動物群落結構進行周年調查,以期為飲用水安全提供基礎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