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廠水處理過程中消毒副產物變化的研究 |
文件大小:0.66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09-11-13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消毒副產物 三鹵甲烷 三鹵甲烷前體物 常規水處理工藝   |
【摘要】 | 以西安市曲江、 南郊水廠為監測對象, 對水處理過程中有機物、 三鹵甲烷( THMs) 及其前體物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 水源水中未檢出三鹵甲烷, 經處理后出廠水中三鹵甲烷總量為 4~17μ g/L, 主要為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 預氯化對出廠水消毒副產物(DBPs)的貢獻率為 50%; 預氯化、 后氯化及停留時間是影響水處理過程中 DBPs 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常規水處理工藝對 THMs 前體物的去除率為 40%左右。 |
【部分正文預覽】 | 在飲用水處理中, 普遍采用的是混凝、 沉淀、 過濾和氯化消毒等常規水處理工藝,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懸浮固體、 膠體及殺滅細菌, 但對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無明顯去除,導致在氯化過程中形成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的有機氯化物。1974 年美國發現飲用水氯化消毒將生成具有致癌、 致畸、 致突變作用的三鹵甲烷(THMs), 并將 THMs 列入水中優先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單。 我國建設部2005 年最新頒布的飲用水衛生標準中規定三鹵甲烷的最高允許濃度為60μ g/L。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