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臨近收官,污水處理的技術創新層面也傳來好消息。今天,在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副省長韓永文見證了污泥深度處理產學研項目規模化實驗成果:日處理5萬噸污水產生污泥的“可控濕法氧化聚沉法技術”生產線,可使含水量超過90%的污泥一次性處理至含水量50%以下,并實現污泥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一舉填補了國內污泥常態安全深度處理的技術空白。
記者在現場實地感受,傳統技術處理后的剩余污泥呈糊狀,并散發出些許惡臭;而“可控濕法氧化聚沉法技術”深度處理后的剩余污泥凝結成塊,無臭無味,可通過渣土車直接運走。技術領頭人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志光介紹,傳統技術下,剩余污泥含水率仍高達78%至83%,不僅運輸、管理、填埋成本高,而且污泥返溶、滲出等易造成填埋地的二次污染,影響周邊生態環境。
經過近2年攻關,李志光和中南大學博士后何純蓮聯合組成的課題組研發了“可控濕法氧化聚沉法技術”,于2009年4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申報了2項專利,并在同年10月投產日處理2萬噸污水產生污泥的示范工程。通過運用新技術,使污泥內有機質氧化破膜脫水、聚結,并有效固化有毒重金屬離子,可形象理解為“壓榨豆腐,脫離水分,留下豆渣”。至于脫水后的剩余污泥,由于化學性質發生變化,經復合配方后可作為磚廠或水泥廠低熱值煤的替代物,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從“可控濕法氧化聚沉法技術”示范工程1年來的運行情況看,生產線(以日處理5萬噸為例)從開工建設到投產只需3個月,增加投資約200萬元,每噸絕對干污泥處理處置費用僅相當于傳統技術的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