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各地河流水質不斷改善,但水資源承載經濟建設快速推進的壓力仍在持續加大。做好河流環境治理工作,對進一步提高河流水質、增強水資源對經濟建設的承載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重慶借鑒國內外城市河流整治的經驗和教訓
直轄以來,重慶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注重生態文明,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取得重大成效,借鑒國內外城市河流整治的經驗和教訓,重慶市城市次級河流水環境治理強調自然性、多樣性、生態性和親水性,盡量減少對河流生態環境的擠壓,避免渠化河道,保持河網水系基本格局和景觀。根據各條河流實際情況制定“一河一策”的整治方案,保持河流原生自然性,從污水截流、垃圾清運、河道清淤、底泥處理、兩岸綠化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做到水安全、水質功能與水景觀相結合,注重河流生態修復。
同時,為盡快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河流黑臭問題,河流整治突出污染治理,重點實施截污控源和污染嚴重河段清淤,在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后,逐步進行河流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并著力解決好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完善流域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二是,妥善處理河流保護、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三是注重做好次級河流流域生態修復;四是健全完善河流保護長效管控機制。
陜西渭河實踐:為河流治理創“優化樣板”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河流環境,是發展的容量和資本。渭河、延河、無定河、漢江、丹江、嘉陵江,是關系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目前,它們總體水質同比有所好轉,已由中度污染改善為輕度污染,未來,它們的污染指數還將繼續下降,河流更加清澈,水質更加優良。
作為滋養關中地域的主要河流,近年來渭河治理成效顯著,一系列切實得力的措施體系深化,為陜西河流治理提供了一個優化樣板,“三位一體”的流域水環境網絡監控體系,更為陜西河流實現了科學化、精細化環境管理。目前,陜西對省內渭河流域的百余家國控、省控重點排污企業,安裝了水污染物排放在線自動監控裝置;建成了渭河干支流1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省、市環保網絡監控平臺;建成了省市網絡監控平臺與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渭河干支流1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聯網。
結合渭河流域嚴重缺乏生態水的現實,陜西還利用生態凈化方式對入河污水進行生物降解,進一步縮小達標廢水與地表水的差距,促進渭河水質根本好轉。在重點排污單位,建設生物降解池或者小型生態濕地;在重點污染支流,建設生態堤壩或者生態濕地;在干流河道灘涂地實施退耕工程,種植蘆葦等管束類草本植物等,這樣,在一些城市斷面就會有一些湖泊或者碧波蕩漾的景觀。
環境競爭力:河流是發展的容量和資本
河流的環境,是發展的容量與資本。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的理念,在今天早已深入人心。水環境狀況對區域發展的重要影響,正在日益顯現出來。
近年,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三令五申,不僅要抓好建成企業的節能減排,還要抓好新建項目的節能減排,以此促進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按照相關要求,政府在項目立項前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并把河流環境因素列為重點,對超過當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項目,即使投資再多也堅決不允許落地建設。由此可見,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河流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對改善河流環境,提高河流水質和增強水資源對經濟建設的承載能力,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具有重要和現實意義。
節能減排,協調好企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既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義務。實踐證明,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凡是經濟效益好、社會認可度高的企業,都是環保意識強、污染治理較好的企業,反之亦然。因此,企業只有按照國家產業相關發展政策去做,把環保作為企業發展的根基,主動肩負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不斷加大環保投入、落實環保措施、加快轉型升級,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