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干旱,如何提升抗旱的能力?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農業、工業和生活均需提高節水能力
節水,是專家提到的第一個關鍵詞。云南昆明市水利局副局長、節水辦主任龔詢木建議,在農業節水方面,要加大農田高效灌溉的推廣力度,目前不少地方采取的漫灌方式對水資源的浪費非常嚴重,要加大農業節水的投入;在工業方面,企業也要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加強對單位、企業內部管網檢漏,積極推進使用再生水。
在生活節水方面,龔詢木提出要重視推廣節水器具。比如抽水馬桶,很多地方規定不能使用9升以上的抽水馬桶,可有的抽水馬桶雖然按6升設計制造,但是它沖不干凈,要沖好幾次,反而更浪費。因此要從生產環節開始控制,生產真正的節水產品供市民選用。
抗旱當中,如何對待高耗水行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呂娟認為,一些高耗水行業企業在限水的情況下偷用居民水源,這是一個管理問題,同時也因為我國在這方面還沒有特別具體的法律規定。2009年,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其中有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但總體來看還比較宏觀,需要各地據此制定實施細則,并加強監管。
應建立更合理公平的水資源配置方式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段昌群分析認為,水資源是有屬地屬性的,從屬地的角度上來說,產水的地方通常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和山地區域,但是長期以來,為了保城市、保重點,通過水利工程及跨區域調水和引水,產水的地方往往缺水,經常會削弱或剝奪了農村地區和山區群眾的用水權。
因此,應該建立更有效更合理更公平的水資源配置方式。專家進一步建議,產水的地方為了保重點、保城市做出了犧牲,應考慮補償問題,要通過城市、工業反哺產水區域的農村、農業和農民;還應注意區域間水資源的整體協調利用和平衡。
保護植被,才能涵養水源
“即使在相近或者相似的地方,有的地方在干旱的年份還可以保證基本用水,旱情并不十分嚴重和突出,而有的地方則嚴重干旱”,段昌群認為,這種情況印證了一個說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維持自然資源可持續供給的關鍵和核心。
段昌群說,自然植被在維持水資源的截留、涵養、徑流補充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態保障,沒有具有基本生態功能的植被,就無法涵養水源,就無法維持水資源的良性供給。
由于人為的干擾和破壞,自然植被在我國越來越稀缺,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大面積的人工林替代了經濟效益不高、生態功能重大的自然植被,使我國很多地方經常面臨小旱大災、無年不災、遇旱重災的境況。
專家建議,要走出簡單的“造林就好、種草就好”的生態誤區。植樹造林、生態建設要強調質量、強調結構、強調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