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創新機制 建小農水工程
小型電灌站、塘壩、斗渠等水利工程,因單個工程投資少,規模小,被稱為小農水,是水利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農民的心頭盼。 從2009年起,水利部、財政部先后下達我省三批共72個小農水建設重點縣。三年來,四川牢牢把握歷史機遇,通過大膽創新機制體制,開創了四川小農水建設新篇章。 修小農水如“選美”:建設資金分配引入競爭機制 11月22日清晨,大英縣玉峰鎮肖家溝村,朝陽灑在田間,波光粼粼。 很難想象這里過去的情形。“缺水的年份,溝里蓄不了水。漲水的年份,洪水排不走,倒灌上田坎,莊稼被沖得一片狼藉,還得提防山坡上土石滑落。”肖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盧子賢這樣說。 這也曾是我省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一個縮影。四川雖有“千河之省”之稱,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10%,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更加脆弱,大部分年久失修、帶病運行,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部分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山坪塘基本已荒廢。 “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真正影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命脈和毛細血管工程。”省水利廳廳長冷剛說,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 “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的水利發展戰略指引下,我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改善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小農水建設迎來了歷史性轉機。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間,水利部、財政部下達我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重點名額72個。名額和資金怎么分、分給誰? 據冷剛介紹,我省創新推行競爭立項,建立省以縣、縣以村為單元的兩級競爭機制。省級按照“公開條件,演講答辯,專家評審,擇優入圍”的原則,公開確定了三批共72個重點縣。各重點縣全面開展村級競爭立項。通過兩級競爭,將項目鎖定在建設條件好的村社,充分調動了群眾積極性。“這就像是一場 ‘選美’,從海選到最后選出最有實力的村社,興建小農水。”大英縣水務局局長夏軍說。 省水利廳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省第一、二批46個重點縣完成投資43.87億元,共建渠道13561公里,整治山坪塘14606處,整治石河堰1016座,建設蓄水池26749口,改造提水泵站1804座;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5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3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8萬畝,小農水建設在四川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 民辦公助誰受益誰管護:小農水也要落實產權 隆昌縣桂花井鄉糖邊村是遠近聞名的旱山村,以前的一些山坪塘已破爛不堪,提灌站年久失修打不出半點水來,年年大春栽插困難。 去年8月,隆昌成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爭取到項目總投資4.3億元。糖邊村也通過競爭取得了項目實施資格。村支部書記朱太海說,“縣上把項目區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全部改制落實到農戶。除了主渠道歸村上管外,小渠道都分段劃給了農戶,然后明晰產權并頒證。工程建好驗收合格后才發放補助資金。”糖邊村共整治山坪塘11口,新建和整治渠道12.5公里,新建和改建微水池20口,群眾集資和投勞折資達243萬元。 我省所有小農水重點縣均推行了“先改后建、先建后補”的民辦公助新機制,確保群眾在規劃、籌資、投勞、建設、監督、確權、運行、管護的全過程自主決策,真正做到了“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充分發揮了群眾主體作用。 冷剛說,堅持先改后建,是為了確保設施長效運行。首先要解決好工程“歸誰所有,由誰申報,誰來實施,建后誰管”的問題。“重點縣整治和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全部通過協會、戶辦、聯戶、村社集體、專合組織等五類主體實現‘各有其主’,并核發了產權證書。”同時,支持農民用水戶協會發展,通過“財政補貼、產業反哺、水價補充”三種途徑,保障協會長效運轉,解決了小農水工程管護主體缺位的問題。 統計顯示,72個重點縣建設總投資將突破136億元,其中,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投入達到37億元,整合各類資金近83億元,激發受益群眾投資投勞約16億元,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超過8倍,為重點縣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按計劃,今年72個重點縣將完成專項投資27.53億元,預計可新增與恢復灌溉面積123萬畝。 【點評】 小農水是農田水利設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務“三農”,保障民生。 “渠首水漂漂,田里沒水澆”,這句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過去 “小農水”建設滯后局面。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阻塞,使骨干水利工程綜合效益打了折扣,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 變則通,通則靈。四川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通過創新機制體制,在田間地頭打贏了一場小農水建設的大戰役,更成為全國小農水建設的范例。 治水為用水,用水促治水。四川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正確引導,用心扶持,創新思路,就能調動起群眾的治水積極性,有效破解“小農水”建設滯后的狀況,既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更解決了“三農”發展的大問題。 【連線】 省農水局農水處副處長楊軍:興旺小農水 助力“再造一個都江堰” 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發展的最基礎條件,事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和“三農”工作全局,是一項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是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根本保證。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系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我省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一定回升。但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還不牢固,立足省內糧食產需自求平衡的壓力很大。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省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受制于水,我省農民收入也與全國差距大。當前,農業種植不斷走向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科技和良種大范圍集中推廣,作為直接為之服務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有連片連續建設,形成規模,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是“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陸續擴大重點縣個數和建設規模,為實現新增灌面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初步測算,三批重點縣實施完成后,將實現新增灌面300萬畝,進而全面助推“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宏偉目標的實現。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支撐保障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民生要求。通過重點縣建設的平臺,連片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對整治村容村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生產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