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中型企業的監管,要采取多種措施,善于借力,靈活運用組合拳。對排污大戶的監管,要主動出擊、切斷信貸支持。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環境保護事業的投入,環境政策得到深入貫徹,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強。一些重點企業花巨資治理污染,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部分區域還存在很多污染問題,對重點企業進行日常監管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如何做好對重點企業的監管?
一是大中型企業的監管。這類企業大多是地方的利稅大戶,經濟地位特殊,想讓企業停產很難,罰款執行難度很大,對這些企業的管理稍不注意就會受到地方政府領導的過問、說情甚至批評。針對這些企業的特殊情況,可采取多種措施,善于借力,靈活運用組合拳。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規范執法。監管人員對企業情況必須了如指掌,平時按照規定要求做好檢查記錄,隨時查看企業生產、排污情況、治理設施運行是否正常,一旦發現有問題,及時發違法行為改正通知書,整理出充足的證據,按照法律程序規范其行為。二是借力打力。巧借各種專項行動檢查之機,對這些企業進行處罰。三是逐漸滲透。要堅持對這些大型企業監管長期不松懈,幾次處罰到位后企業對地方環保部門的監管工作就會有所重視,日常工作也就好開展了。
二是排污大戶的監管。這類企業排污量大,排污費繳納多,日常監管稍不到位,就會出現超標現象,不同程度上會影響區域環境質量。對這類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一、主動出擊。結合上級的各類專項檢查,運用排污費的杠桿作用,責令違法企業限產、停產或實施高限處罰。二、切斷信貸支持。采取不予向銀行出具環保證明的方法,切斷銀行信貸支持,促使企業加大整改力度,做到穩定達標排放。
在監管工作中,一要善用監管技巧。日常監管時要善于技巧,多動腦筋。一是對癥下藥。不同的企業有各自的特點,有怕限產、停產的,有怕高額罰款的,有怕處罰后影響企業聲譽的,還有怕進入銀行黑名單的。打蛇要打七寸,要善于了解企業最怕什么,然后對癥下藥。二是監管要細。日常檢查時要善于觀察污處設施運行情況,根據廢水的顏色,水位、生化處理設施污泥量有無減少等,初步判斷企業是否有偷排現象。三是證據充分。對企業的違法行為要有證據,必要時可進行暗查,在不驚動企業的情況下,加大取樣頻次,直到現場取得違法排污的直接證據,讓企業心服口服。四是整改到位。處罰不是最終目的,通過處罰讓企業提高環境意識達標排放才是最終目標。
二要靈活運用法律進行處罰。運用法律對企業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是我們必須盡的職責,但方法要靈活。一是伺機而動。如果要從重處罰企業,一定要等待時機,在證據充分、保障執行等適合的條件下對企業的違法行為實施處罰。二是力度要大。通過對違法企業罰款、限產、停產等達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要讓企業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后果銘記在心,對罰款心疼,對限產、停產記憶猶新,達到“處理一個,教育一片”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