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傍水而居,中華文明就是發祥于黃河流域。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給出現了快速的增長。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水資源用途的排序:生活—生產—生態。有的人甚至提出,要開發利用好河流里的每一滴水。可是,有限的水資源往往在滿足生活、生產用水之后,要么無水留給生態,要么是污水留給生態。
人類對水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部分地方甚至出現了生態災難的前兆。許多流域源頭沙化,來水量急劇減少,造成河流干涸斷流;廣闊草原荒漠化日趨嚴重;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無水源保障,面積在逐步減小;嚴重的水污染事件,導致一些城市乃至周邊地區都出現供水危機;極端氣候導致洪澇災害、旱災頻繁出現……
1999年以來,水利部門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了思想解放大討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提出的增量供給需求,而且還走進了“死胡同”。缺水地區出現了“有河皆干”,豐水地區出現了“有河皆污”,生態問題日益顯現。必須樹立“大”的水資源觀,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謀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謀求更高層次的人水和諧。
思路決定出路。進入新世紀以來,按照中央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得到了廣泛認可和積極踐行。水利人在摸清我國水資源“家底”的同時,進行了科學規劃。在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中,充分考慮生態用水需求,在水量分配調度時,提前預留生態用水,維護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此外,為改善局部生態環境,水利部門舉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
自2000年4月30日開始,九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挽救塔里木河下游已嚴重衰敗的“綠色走廊”,從此塔里木河尾閭重現碧波萬頃景色,譜寫了一曲“綠色頌歌”。
2001年7月,國家正式啟動扎龍濕地應急補水計劃,此后,又三次實施補水,丹頂鶴的故鄉綠意盎然。
2002年1月以來,引江濟太工程持續實施,有效緩解了太湖地區水污染問題。
2003年12月28日,我國又一項生態補水工程——引岳濟淀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在河北邯鄲開工,挽救即將干涸的“華北明珠”。
2005年1月以來,連續五次實施珠江枯季水量統一調度,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黃河自1999年實施全流域水量統一調度以來,已連續10年不斷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繼續滋養著五千年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