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沙特阿拉伯停止了本國的小麥自給。
沙特阿拉伯正在尋求在海外種植作物,可能是在巴基斯坦或索馬里。
出于類似原因,中國也在非洲南部征用農業用地。
大宇物流公司計劃在馬達加斯加租賃土地,目的是為韓國種植糧食作物。
位于南亞和墨西哥灣的其他國家也在考慮類似的行動。
問題的規模
這些國家需要土地,并非為了領土擴張。
這些國家需要土地的原因更加根本:為了食物。對以上提到的這些國家來說,缺水是其采取行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沙特阿拉伯、中國和韓國的情況,將來世界其他國家也可能會遇到。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國家政府與國際貿易體系都沒有重視隱含的用水危機。若不改變現狀,未來二十年間我們便會面臨用水之爭。
當一個國家的年人均可獲取水量降到1500立方米以下時,就不得不開始進口食品,特別是耗水量大的糧食作物。
沙特阿拉伯就面臨這樣的局面。2000年又有20個國家降到了這一標準以下,預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又會多出14個。
工業化
然而問題不是單純的絕對水缺乏。
在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之間都存在著水權交易。
隨著經濟的擴張,政府需要作出決定,是把水撥給農業,還是用來發展城市和工業。
當一個國家有超過40%的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這個國家便需要面臨上述水資源分配問題。
到2030年,如果不出意外,南亞地區的這個比例將達到40%的門檻;中東和北非地區將達到58%。
在這樣的水資源分配決策中,農業幾乎永遠都要讓位給工業化經濟,特別是能源和制造部門。
以這樣的勢頭,到2030年,用水量將會猛增。
共有約25億的人口居住在遍布南亞、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工業化進程迅速的國家,迫于壓力這些國家不得不尋找水資源豐富的土地來獲取糧食。
深層次問題
為何尋找農業用水會成為這樣復雜的問題呢?
首先,許多年來農業用水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造成當前世界上許多耕地地下水缺乏。
第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肉類食品消耗增加,而生產肉類需要消耗更多的水。
第三,試圖將有限的水資源投向農業的改革方案通常無異于在政治上自毀前途,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第四,全球農業交易體系業已跟不上發展需要。
盡管目前世界上70%的淡水抽取量都用于農業,但歷史上農業用水通常得到優厚的財政補貼,農業用水只需支付極少費用甚至完全免費。
也正因為補貼的原因,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
舉例來說,到2025年,由于印度的地下水枯竭,其國內1/4的農作物產量都將受到威脅;而目前由于依賴不可持續的地下水資源,已有10%的農作物產量受到了威脅。
缺水可能很快會導致全球的糧食產量減產3.5億噸,相當于幾乎美國的糧食總產量。
不同的膳食習慣
預計到2050年,食品需求將增長70%-90%。但其中有25%以上的增長源自膳食的改變,而非人口增加所造成。
生產一個典型的肉食者一天的飲食需要消耗5400升水,同樣營養價值條件下是是素食者膳食水消耗量的兩倍。
1999年1月統計的全球肉類產量為2.29億噸,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4.65億噸,亞洲地區的增長十分可觀。
諷刺的是,盡管農業用水量正在增長,那些發展最快的國家卻在越來越多地擠占農業用水份額,用于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使得問題進一步復雜化。
價格動蕩
要使農業更加節水,一般需要政府的干預,包括對以前給予農民的配額重新評估、提高水價和進行技術革新。
對此,多數政客都選擇輕描淡寫。
而且,不同地方適合種植不同作物,這一點并未在實際種植中得到體現。
世界上最大的十個食品出口國有三個缺水,有三個水資源豐富。
目前的全球農業交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近期的農產品漲價證明,食品價格比以前更加不穩定。
兩兩結盟
沒有大膽的國家農業政策用水改革或全球交易體系的改革,國家兩兩之間的“水土交易”必然增加。
這樣的交易看似可行,但問題的嚴重程度將會在二十年內亟待全球性的解決方案。
不出意外的話,到2030年,南亞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便會爭相確保本國的“水土交易”合同:缺水的富裕國家與水資源豐富的國家會就“水土交易”合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
很有可能世界將從全球化的21世紀快速倒退至19世紀的“兩兩結盟”格局,相應地導致政治和經濟關系更加錯綜復雜。
用水之爭已經開始,各國政府必須做出響應;坐視事態發展的態度有害無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