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6日從環境保護部在湘黔渝三省市交界的“錳三角”召開的這一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從2005年以來,經過集中整治和成果鞏固,目前“錳三角”地區曾經高度污染的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恢復。
“錳三角”地區主要包括湖南花垣、重慶秀山和貴州松桃三縣,這里有數十家大小電解錳企業,是我國電解錳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一段時間以來,這些企業產生的污水和廢渣直接排入江河中,江河污染、魚蝦絕跡。著名作家沈從文筆下澈亮的清水江也成了“臭水溝”。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16日在“錳三角”實地考察后指出,國家采取強制措施針對這一區域進行集中污染整治,目前治理成效明顯,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應汲取教訓、推廣經驗。
記者了解到,從2005年集中整治以來,這一地區的電解錳企業全部建成含錳含鉻污水處理設施,杜絕了污水直接外排;一些企業修建了尾渣庫對錳渣集中堆放處理,解決礦渣污染問題;湖南、重慶、貴州三省市還建立了協調聯動機制,解決了相互推諉、責任不到位的問題。
位于花垣縣邊城鎮的東方錳業集團電解錳生產能力居湖南第一,但以前企業不經處理即向河水中排放工業用水,無序堆放含錳、鉻的工業廢渣。
2003年以來,東錳集團先后實施兩次搬遷工程,建設廢渣庫、含鉻含錳廢水處理設施等控制污染,以冷卻水塔實現循環用水,以在線自動監測設備檢查排污指標,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不但減少了污染,還為企業節省了成本。
“錳三角”地區走過“只污染不治理、先發展后環保”的老路,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沉重打擊,教訓極其深刻。周生賢強調,眼下必須高度重視鞏固整治成果,堅決防止反彈,“錳三角”治理工作要在今后3至5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