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地的定義
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署了著名的(濕地公約),它是第一份、也是目前推一針對一種特定生態系統的全球性公約。(濕地公約)關注的是受威脅最嚴重的一類生境,即濕地。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成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
在人類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濕地一直被看作是蚊蠅滋生的場所和骯臟的爛泥地。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排干濕地進行農業生產或其他活動,獲得了不小的利益。但近幾十年里,濕地的喪失也帶來了人們不愿看到的惡果,如地下水儲量降低后,隨之而來的灌溉用水需求增加、洪水肆虐、區域氣候變干燥、污染物積聚、濕地資源及其內的各種生物資源減少等,人類遭受的損失甚至比獲得的利益還要大得多。這樣一些熱衷于保護水禽和魚類的自然保護工作者,首先呼吁發達國家制止對濕地的破壞,并幫助發展中國家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以充分發揮濕地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2 濕地的作用
濕地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全球氣候變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濕地的主要作用有:
、贊竦厥切钏篮樽饔玫奶烊“海綿”,具有調節洪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的能力。因為洪水能被濕地儲存于土壤之中(泥炭中有90%的孔隙),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湖泊和沼澤中,這一方面直接減少了下游的洪水盈;另一方面,一部分儲存的洪水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漸地排放出來,或在流動過程中通過蒸發和下滲成為地下水而被排出。同時濕地中生長的植被也減緩了洪水的流速,因而避免了洪水在同一時間內到達下游。因此,濕地在蓄水、調解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防止洪水泛濫,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跐竦厥巧镒钬S富多樣的地區之一。中國濕地生物也極為豐富,中國濕地物種已知數占中國物種已知數的百分比分別為:哺乳動物占13%;鳥類占24.1%;爬行類占12.8%;兩棲類占16.1%;魚類占36.6%;被子植物占2.6%;裸子植物占3.5%;蕨類植物占0.5%;答鮮植物占7.5%。
、蹪竦卦谡{節氣候、減輕土地侵蝕。解決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進入水體生態系統的許多有毒物體,是吸附在小沉積物的表面上或在粘土的分子鏈內。在許多濕地中,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積物的下沉,也有助于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有毒物物的儲存和轉換,有些水生植物還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濕地能有效地降解污染、凈化水質。所以,濕地也被人們稱為“自然之腎”。但濕地對于有毒物質的吸收能力是有限度的,人們應該保護濕地,控制有毒物的過量排入。
、軡竦鼐哂凶匀挥^光、旅游、娛樂等方面功能。我國許多著名的旅游風景名勝區都分布在濕地地區,如漓江、三峽、千島湖等名勝。一些以濕地為基礎的娛樂性活動,如錘釣、觀鳥,也可產生直接的效益。
、轁竦厥翘烊坏漠a品源。濕地可為人類提供魚、貝、蘆葦、木材、水果、藥材和其他植物食品,包括藕、蓮等。有些濕地產品可作燃料和建筑材料。
⑥濕地提供了可直接利用水源,還可補充地下水。濕地是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來源。溪流、江河、池塘和湖泊中的水都是可被直接利用的水。我國湖泊淡水貯量占全國淡水貯量的8%,而且50%分布在東部地區。
、邼竦鼐哂泻芨叩纳a力。淡水沼澤的初級生產力可達800~4000g/m2,沼澤地平均生物生產力與熱帶雨林2000g/m2的生產力大體相當。
從上述濕地效益可以看出,濕地與人類的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其生態、經濟效益巨大。提高對濕地的認識水平,合理規劃利用濕地,全面保護我國的濕地生態系統已迫在眉睫。
3 中國濕地現狀及保護措施
復雜的地理環境與多樣性的氣候,使中國成為亞洲濕地類型原全、數應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據統計中國有沼澤、湖泊、灘涂、鹽語地和稻田等6310多萬hm2。中國還有大量的江河,流域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河流就有5萬條之多。此外,中國還有眾多的島嶼及綿延1.8萬km的海岸線形成的淺海濕地。中國濕地面積占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排在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之后,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1.9%。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忽視了對濕地資源的科學保護,過盤的、無節制的開發利用,在人們開墾、蠶食下,使漢地自身調節生物圈、大氣循環的能力大大減弱。我國湖南的洞庭湖、云南的滇池、華北的白洋淀、長白山的天池等濕地資源,在人為的開墾、狩獵、捕魚、污染、造田等掠奪式的利用下,使濕地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濕地質顯下降,面積減少,所棲息的鳥類、魚類、野生動物群體失去了家園,進而帶來負面效應。
受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浸潤而形成的三江濕地,自古受惠于當地百姓,這里的樹木、植被、昆蟲、鳥獸、魚類等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然而當年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從濕地中奪走了200多萬hm2土地,大量的濕地在艱苦創業的一代人手中消失了,人多了耕地少了,沼澤干涸了,魚蝦少了,林草銳減,鳥獸蹤稀,生態條件極度惡化。
人口增長、占地增多和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引發的對濕地資源的破壞性利用,導致我國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和破壞,使濕地生態系統的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對此我國政府對濕地保護和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批濕地保護區,頒布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與濕地有關的法律。特別自1992年正式成為《濕地公約》締約國以來,在濕地保護方面做了大顯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加強了濕地保護與管理機構的建設等。中國現已建立濕地保護區160多處,組織編寫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開展了濕地調查和保護、利用方面的科學研究,還開展了濕地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性保護濕地意識,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和濕地周邊地區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加強各部門間的聯系與協調,在重大問題上應采取協調一致的保護行動,開展全國濕地資源普查;建立觸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資源普查基礎上,建立全國濕地監測體系,將遍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引入濕地資源動態監測中;開展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濕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的重點研究,為保護濕地和科學利用打下基礎;建立濕地保護和科學利用示范點,以示范點獲得的經驗指導全國濕地保護管地;多方籌投資金,增加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并更進一步加強在濕地保護和利用方面的國際學術交流。
作者單位:遼寧鞍山市森防檢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