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份以來,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大旱襲擊河南。
旱情讓人刻骨銘心:水庫干涸,河水銳減,莊稼焦黃。在旱情最為嚴重的山丘區,地里的裂縫,足以放得下一只成人的腳掌。
據統計,自去年10月下旬開始,我省連續100多天無有效降雨。全省小麥受旱面積最高時近5500萬畝,其中嚴重受旱890多萬畝,有65萬畝出現麥苗干枯現象。山丘區最高有45萬人、9萬多頭大牲畜因旱已出現臨時性飲水困難。主要河道來水偏少近8成,498座小型水庫干涸。
旱魔肆虐方顯中流砥柱
對西平縣蘆廟鄉8萬多畝“饑渴”的小麥來說,任三樓、竹園、同心寨三座小型水庫的水,成了它們的救命水。
蘆廟鄉處于由平原向丘陵的過渡地帶,地勢高,地下水源不足,平均400畝耕地才有一眼機井。但所幸的是,這里有三座小型水庫。盡管這些水庫正在除險加固,水位嚴重下降,甚至無法開閘放水。為了澆麥,這里的人們想出了一個“土辦法”,用大功率水泵將水抽到引水渠,農民再從渠里抽水澆麥。
在大中型灌區,水利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明顯。
從去年12月19日開閘放水以來,陸渾水庫共放水8075萬立方米,灌溉了嵩縣、伊川、汝陽、汝州、偃師、鞏義六縣(市)的24萬畝農田。據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我省大中型灌區共引水28.55億立方米,灌溉麥田2532萬畝次,為我省的抗旱澆麥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大旱面前,有無水利工程,景象迥然不同。在我省灌區和井灌條件較好的地方,農作物大都普澆了2~3遍水,基本沒有受到干旱影響。據預計,灌區內灌溉面積范圍內的糧食單產,將是非灌溉面積糧食單產的1.56倍。
省水利廳廳長王仕堯說,遍布我省的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效能,為最大限度減小旱災損失,爭取抗旱澆麥的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旱檢驗我省水利設施
在蘭考縣許河鄉西埽懷村,58歲的莊稼漢田西和眼巴巴地守著一眼老井發呆。為了能澆上麥,他已經排號等了兩天。在他身后,地里的冬麥都快枯死了。
這眼機井建于上世紀80年代。如今已老態龍鐘,卻成了整個村子的“救命井”。
這場春旱,像一面光滑的鏡面,照出薄弱的農村水利設施之現狀。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言人楊汴通承認,雖然我省各類水利工程在抗旱澆麥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一個問題不容回避,就是水利灌溉設施老化問題非常嚴重,存在著巨大的歷史欠賬。
以我省農田灌溉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灌溉工程——機電井為例,截至2007年年底,我省有農業灌溉機井121萬眼,有效灌溉面積5105.6萬畝。但這些機井大多建于上世紀,目前已陸續進入更新改造期,全省有一多半機井帶病運行,每年報廢機井3萬至4萬眼,灌溉效益日益衰減。
楊汴通說,農村水利巨大的歷史欠賬,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不足。稅費改革后,各級財政雖然加大了投資,但主要投資在骨干工程上。經估算,全省面上農田水利工程資金每年缺口35億多元。末級渠系等田間配套工程長期得不到整修,大大削弱了水利設施的抗旱能力。
水利興則農業興
當全省上下一心,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共抗旱魔,取得了抗旱澆麥保豐收之戰的階段性勝利;當這場規模空前的抗旱全民戰爭初戰告捷,旱情稍事平緩之際,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面對旱情,我們怎樣才能從容應對?我們這個中國糧倉,怎樣才能在大旱之年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省水利廳農水處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根據我省2008年編制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規劃(2009-2020)》,規劃總投資204億元,按照1998年以來年均1.99億元的投資水平,剩余投資需103年才能完成。根據我省2003年編制的《重點中型灌區規劃》和《中小型灌區普查》,我省211處1萬至30萬畝的中型灌區需改造總投資24億元,按照2001年以來年均0.199億元的投資水平,需120年才能完成。
王仕堯說,加大對我省大、中型灌區的改造力度,進一步提高抗旱能力已經迫在眉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省的抗旱澆麥保豐收,不僅沒有結束,而且任重道遠。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