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防控地震可能產生的次生環境污染,保障重慶飲用水安全,重慶市環保局對全市環境安全隱患進行拉網式排查后,今日又組建8個監測小組嚴密監控四川方向入渝水質。
由于地震致使四川境內部分水庫和水電站出現險情開閘泄洪,加之地震可能造成次生災害引發環境污染,可能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 為確保環境安全,重慶市環保局制定了《地震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件水質應急監測方案》,由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會同區縣環保部門監測站組成8個監測小組分赴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分設設置8個監測斷面開展應急監測工作。
據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方面稱,監測人員將每4小時在這些斷面的左、中、右分別采取水樣進行分析。監測項目共有27項,除對水溫、pH值、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一些常規項目進行監測外,還特別加強對砷、汞、鎘、鉻、鉛、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報告應急指揮部,開展處置工作。
除此之外,環保部門還在長江朱沱水站、嘉陵江金子水站、渠江碼頭水站、涪江玉溪水站設立應急自動監測站,以每4小時1次的頻次,對四川省進入重慶的入境斷面水質進行實時在線監控。
此外,重慶各級環境監察、監測部門也做好了應急準備。重慶市環境監察總隊進入24小時應急狀態;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成立2個應急值班小組和1個應急監測預備小組,24小時輪流值班,一有命令,在30分鐘之內即可整裝完畢,趕赴現場開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