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面廣量大的農村一直缺乏有效治污設施,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排到田間河塘,不僅嚴重影響到村容村貌,而且直接危及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今一項阿科蔓的水生態處理技術在農村地區已經悄然興起,這種因地制宜、無需管網建設、實施簡單、投資低廉的污水處理技術為我國廣大農村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為有效處理農村污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辟了一條既科學、經濟又簡單易行的道路。據記者了解,該技術被水利部列入“2007年度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
集中處理遭遇農村難題
眾所周知,生活污水的處理問題在城市相對好辦,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興建較大型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為此鋪設的輸送污水的管網系統也較為集中。
困難在于星羅棋布的小村落。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響村民居住環境,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建設部《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9個省43個縣74個村莊的入村入戶調查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專家指出,農村污水套用解決城市污水的末端治理方法存在著技術和經濟的障礙。城區人口密度高,服務業高度發達,集中管網和集中處理可行性強,而農村污水分散,集中管網難以通達,即使能夠隨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費用和長途污水泵站花費都非常高,單位污水處理成本下不來。
據專家介紹,有些農村沿用城市建造污水處理廠的治污方法不加區別地推進,然而農村污水分散、量小,小設施一天才處理三四十噸,導致很多處理廠達不到設計處理能力,形成巨大浪費。另外,有些地方花兩三千萬元建設污水管網,一路建設加壓泵站,把農村污水千里迢迢運到城區集中處理。長距離長時間的運輸,增加了污水在管道中停留時間,產生惡臭和二次污染,也加大了處理難度。
專家呼吁,農村治污要擺脫工業化的思維定勢,不能簡單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處理模式,城市、農村應各行其道,根據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水處理方式。
生態技術突破治污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