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投放一種叫科利爾菌群的細菌“吞噬”污水中的有機物沉淀后,原本發黑發臭的河水變得無臭、透明,甚至還有錦鯉游動……這是記者27日在新運糧河下游生物技術治理試驗區看到的一幕。據介紹,這種技術可以讓河道污水整治后透明度達到1.1米,有機物去除率達到50%。
據悉,這是日前由云南省、市環保部門支持試驗的入滇河道污水原地處理技術的“新招式”。它所采用的是“曝氣—生物菌種處理—生態修復”的生物治污技術,也是目前國內在河道治理中廣泛推廣的污水原地處理手段之一。今年1月,由中美合資企業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首家引進昆明入滇河道綜合整治中,新運糧河成為第一條使用細菌治污的河道。
27日下午,記者在南過境下段西側新運糧河支流的試驗區看到,從城區下流、烏亮發黑的污水被一道擋水壩網攔住漂浮物,河堤上一條藍色管道有序地向河道內排下細管道,寬約20余米河面污水不斷冒氣泡上翻。過了沉淀池,黑水逐漸變清,惡臭也逐漸消失。在支流與干流交匯點附近,建有一道壩,壩外是一個10余平方米的水池。七八厘米深的池水清澈見底,池面上飄浮著一些水草叢,數十尾紅色錦鯉戲游其間。
據科亮公司負責人張峻偉介紹,整個河段實驗處理分為“生化反應區”和“生態修復沉淀區”兩個部分,使用技術為該公司的科利爾生物接觸氧化水處理工藝(簡稱KIC工藝),其核心產品包括科利爾復合菌活菌凈水劑、生物帶和微孔曝氣管三個方面。“河道中的小氣泡就是微孔曝氣管作用形成,景觀魚池里的水就是處理過后的污水。”
“用這種工藝處理污水,不會對河水造成二次污染。”張峻偉介紹,科利爾菌群是從自然狀態的污泥中篩選、分離出來的野生菌。通過生物安全性鑒定,不存在生物安全性擔憂。此外,采用此技術凈化河道污水不需大興土建,不涉及大量管網建設、施工期短、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為污染河流整治提供技術支撐及工程示范,有效地削減滇池入湖污染負荷。
據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楊逢樂高級工程師說,運糧河支流污水處理實驗工程實施后,經過取樣檢測試點區域處理后的水透明度在0.8米至1米之間,最大透明度可以達到1.1米,有機物去除率達到50%。該技術在上海、浙江、湖北等地有成功治理河道污染案例。
據了解,早在去年3月16日,云南省環保局專家組一行8人曾到上海市對“科利爾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治理的上海蘇州河水系夏長浦河道進行考察。楊逢樂認為云南高源湖泊、城市河道甚多,支流分散,建管網和建管網投資巨大,若直接能在河道內進行治理則解決了這些困難,生物技術原地治污適合在云南推廣運用。
昆明市滇管局局長 李昆敏:生物處理是河道治污的方向
“新運糧河中運用生物技術治污示范工程的做法對其他入滇河道治理有一定借鑒,同時也是目前國內河道污水處理的方向之一,但一定要注重生態河道修復和生物處理技術整治的有機結合。”談及對入滇河道的污水處理,市滇管局局長李昆敏肯定地說。
李昆敏說,河道治污是滇池治理之本,要從滇池治理大目標出發,最大限度地恢復河道生態能力是入滇河道綜合整治的目的。城市河道往往具有改善水環境、提升城市景觀、防洪泄洪等功能,綜合治理必須多方面考慮平衡,其中改善水環境是河道綜合整治最突出的中心內容。
“今后,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科學治水、綜合治理,河道整治不能一律搞‘三面光’。”他認為,在入滇河道的綜合治理中,要科學、全面、前瞻地考慮河道功能的多樣性,盡可能建生態河堤,最大可能的恢復、發揮河道自凈能力,改善和提升河道和水體的景觀。目前,生物化處理是國內河道治理效果較為明顯的技術,具有一定借鑒作用。我們在對入滇河道整治中,尤其是對城市河道的整治,要根據各河道的實際情況,統籌兼顧,在生物處理的技術運用同時,一定要結合城市建設、水環境整治和河道泄洪功能,盡可能最大化的生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