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建設報2007年6月18日訊 最近,山東省濟南市投資800萬元改造垃圾處理場,升級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該項目處理規模300噸/日,設計出水標準由原來的二級排放標準提升到一級排放標準。 由垃圾堆放產生大量成分復雜、危害性大的高濃度滲濾液,將嚴重污染城市環境。位于濟陽縣孫耿鎮內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是該市惟一的生活垃圾處理場,每天處理垃圾2000余噸。由于垃圾長時間在此堆積,每天產生約400噸垃圾滲濾液。此前,該場處理這些滲濾液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外運一部分,委托市水質凈化一廠處理;二是利用場內的污水處理站處理(300噸/日),年可處理滲濾液10萬噸,處理后的污水用于廠區道路降塵;三是利用大氣自然蒸發少量滲濾液(5萬噸/年)。但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這些處理后的污水也只能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濟南市在原有生化處理基礎上,采用超濾和納濾膜處理系統,改造無害化處理場污水處理技術,提升處理水平。屆時,原先每年11萬噸的高濃度滲濾液將得到處理,處理后的廢水將用作澆花和農業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