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里巴巴2007年3月20日訊 我國乳品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成為新的陽光產業和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我國乳品加工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索農發行對乳業發展的信貸支持選擇。 一、我國乳業發展現狀 ㈠、與國際乳業比較 目前,我國乳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品質較低,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1.乳業基礎落后 一是奶牛存欄數和單產水平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目前奶牛存欄尚未突破1000萬頭,成年奶牛平均單產水平僅為3500千克,不僅低于世界平均5500千克的水平,更大大低于世界泌乳量前十名國家平均水平8500千克。 二是人均占有量和消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原奶年占有量僅為14千克,而世界人均原料奶占有量為100千克/年,其中發達國家人均占有量為200千克/年。 三是奶業在我國農業總產值中占比極低。乳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現代農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標志。目前,世界乳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0%,歐美及大洋州發達國家占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占畜牧業總產值30%左右,而我國乳業產值目前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 2.奶源缺乏,奶質較低 與乳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源基地飼養規模小。盡管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了一定數量的優良品種,但純荷斯坦牛比重不足1/3,奶牛品質優良率仍很低,大量奶牛為雜交改良牛或肉乳兼用牛等。而且奶源多為人工擠奶,細菌偏高,雜質較多,行業標準和質量監控體系缺乏,與ISO(國際標準化組織)、 FAO/CAC(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和IDF(國際乳品聯合會)制定的多項標準相差甚遠。 3.整體技術及設備水平相對落后 目前,全國共有乳品企業1600多家,大中型企業僅占5%。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大部分企業的乳品加工技術和設備水平落后,有些是重組后企業改造的設備。這些導致奶業科技含量不高,行業科技貢獻率僅為30%,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 ㈡、發展概況和趨勢 我國乳品加工業的發展始終受奶源的制約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原奶生產呈現很強的區域性,主要集中在北方優勢區域帶和牧區的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新疆、陜西、北京七省(區),但加工業奶源緊張,爭奪奶源時有發生。從我國目前生產和銷售的乳制品看,適應嬰兒、兒童、孕婦等各類人群營養需要和添加各種營養素的配方奶粉,液態奶中的巴氏消毒奶、UHT奶/保鮮奶、乳飲料和酸奶,以及冷凍飲品占市場主角。從我國乳品進出口市場看,進口乳品遠遠大于出口量。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美國四國仍是我國乳品的主要進口市場,其中乳粉、乳清制品(主要用于工業)所占比重最大,進口量急劇上升。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特區、臺灣地區、緬甸、安哥拉、日本和澳門特區。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廣東、山東、云南、內蒙古、天津和浙江七省區。 隨著 “學生飲用奶計劃”和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及農業部啟動的“奶業行動計劃”的提出,國家將加大對奶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扶持若干個對全國具有帶動作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業集團,盡快提高我國居民的奶類食品消費水平。未來幾年,我國乳品行業將處于高速發展期,奶粉市場仍會相對穩定,保鮮奶、UHT滅菌奶、酸奶等液體奶的比重將迅速增加,并成為乳業競爭的焦點。隨著適合中國人消費、高技術含量的功能性乳制品,如低膽固醇、低脂肪乳制品、功能性乳粉、免疫乳,以及生物活性物質酪蛋白磷酸肽的開發利用等相繼進入市場,乳業企業將從奶源競爭轉變為市場份額的競爭,品牌競爭將成為未來市場份額競爭和技術競爭的重要方式。 ㈢、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供給能力低。2000年以來,液體乳市場以平均40%的速度增長,而原奶產量年增長率為21%。其主要原因在于原奶市場尤其是奶源基地飼養規模小、奶牛品質優良率低。二是現有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行業管理落后,質量較差。我國原料奶衛生條件差,80%手工擠奶,細菌數偏高,雜質多,抗生素含量過高等問題突出,行業標準和監控體系缺失。三是奶業市場秩序不規范、行業自律性不強。乳品加工企業存在以競相殺價、炒作、欺騙宣傳、弄虛作假等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加上政府在保證乳制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監管缺位,頻發的奶粉、豆奶事件給目前的中國奶業帶來一場集體誠信危機。四是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需實現規模化經營,使產品滿足不同消費層。五是一體化經營程度較低。目前,我國多數乳品企業僅停留在“公司+農戶”的層面上,中小企業過多,奶農與企業間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產業布局上雖區劃了優勢產業帶,但近年卻有全面開花的勢頭,某些地區奶牛發展速度與當地農業資源不相適應,草原匱乏。 二、農發行支持乳業發展的信貸選擇 ㈠、支持奶源基地區域建設。著力培植奶源基地與自然資源優勢相結合的格局,關注可持續發展與農業生態化,確保持續農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考慮乳品企業及消費市場的關聯性。奶源基地區域除集中在大中城市遠郊縣、黑龍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河北壩上、冀中、山西西北部、江蘇蘇北、甘肅河西走廊、河南黃河灘區等區域外,還可選擇有較好發展潛力的部分地區。信貸調查可咨詢地方農業部門和畜牧業主管部門,了解政府支持奶牛養殖業的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 ㈡、支持企業布局的合理定位。總體而言,乳品加工企業布局要與奶源基地布局相適應。以生產奶粉等乳制品為主的企業應集中在北方奶源基地,如黑龍江完達山集團、金星集團、雙城雀巢有限公司、蒙牛和石家莊三鹿集團。以液態奶生產為主的企業應集中在大中城市,如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內蒙古伊利集團、濟南佳寶等乳業公司。要規避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避免盲目上項目,爭奪奶源。 ㈢、支持乳品工業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的產品結構。具備原料奶基地的城市乳業,應以支持生產消毒奶和酸奶等短效產品為主要品種;對缺乏原料奶供應的城市,則應以支持生產UHT奶、酸奶為主;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則應以支持奶粉、UHT袋奶為主。產品的消費對象應主要定位在大眾消費群體,從各大超市乳品的銷售情況看也是如此。信貸扶持的選擇,主要落在技術含量高、產品保鮮和包裝技術優、貨架期長、突破保鮮半徑的產品上,選擇開發不同口味和質量的差異化產品。同時,產品質量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杜絕奶品事件的發生。 ㈣、支持乳業集團實行一體化經營格局。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基本上是買賣關系,為規避互相損害利益風險,應支持企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實行“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積極引導奶牛場、農戶和乳品加工企業之間走向緊密的聯合,建立完善的“互利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信貸支持乳品企業的“訂單”農業,加強奶農與基地的有效鏈接,實現信貸資金的最佳配置。 ㈤、支持對乳業關鍵技術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