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農村,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污水隨便排放現象將逐步改變。昨天,江蘇省十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工程之一的江寧祿口街道石埝村污水處理場工程正式完工,解決了該村張塘角集中居住區600多農民的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問題。 老支書遇到新問題 五十多歲的孫兆根在石埝村當了14年的村支書,近年遇到了新問題。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建了18家村辦企業,村里的傳統布局發生重大變化。“以前都靠種田,居住得分散,而現在全村劃分為工業發展區、三產服務區、教育產業區、農田保護區和生活居住區,村民逐步向張塘角和下浣溪兩個集中居住點集中居住,生活污水再也不能像以前分散居住時那樣亂排了。”孫兆根說。 今年6月,區建設局村鎮規劃人員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省里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建立10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工程,石埝村成為南京唯一入選的村子。“整個工程需要40萬元,上級撥了一部分,剩下的全是村財政支出,沒要農民一分錢。”孫兆根說。 水芹菜下面的秘密 村委會以北200米,石埝村的張塘角集中居住區建在一片高地上,清一色的兩層小樓,整整齊齊。67歲的王老太家就是最南頭的一棟。今年8月,老太注意到南邊地勢較低的農田邊空地上有工人在挖土。“他們挖了個方塘,然后挖了一條長長的溝,一直通到田埂下面。”老太向記者描述這項“奇怪”的工程。更令老太奇怪的是,前幾天塘里和溝里有了水,有人在里面種了水芹。 負責該項工程設計的東南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朱光燦教授為記者解開了謎團。他介紹,現在全世界都在探索如何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問題。和城鎮污水 處理系統不同的是,農村污水處理不但要求費用低、便于操作,還要求污水能夠進行資源化利用。為了解決這個世界性難題,“十五”期間東南大學呂錫武教授領銜進行了一項國家863項目研究,目前這個技術已經初步成熟了,在石埝村試點。 張塘角的村民生活污水首先進入一個地下厭氧濾池,在這里,厭養微生物初步分解水中的有機物,然后進入老太看到的氧化池,通過微生物進一步對有機物進行分解,然后進入水培渠和田埂下的生態渠。這兩個地方將按季節種植空心菜、水芹、美人蕉和黑麥草,這些植物能夠有效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物質。經過這個完整的凈化過程后,水進入農田邊上的水塘,再次用于農田灌溉。 “這個循環利用過程完全是天然凈化,不要添加任何其他藥劑,使用和維護成本也相當低。”朱教授說。 區鎮村三級覆蓋 孫兆根說,下一步石埝村還要在下浣溪集中居住點建設同樣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屆時整個石埝村的村民生活污水將全部得到有效治理。 江寧區建設局局長黃榮懷介紹,除了石埝村的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場試點外, 湖熟、湯山、祿口、橫溪四個街鎮污水處理的試點工程也正在進行。到今年底,江寧區將建立起區、鎮(街)、村三級污水處理系統,并逐步實現全覆蓋,滿足全區居住人口和工業企業的排污需求。屆時整個江寧的環境將得到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