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于12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開幕,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有關國際機構的約1萬名代表將齊聚在此,共同協商與地球命運休戚相關的氣候問題。 大會將討論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框架,也為未來《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畫出明晰的“導向圖”。 氣候,不僅已經影響到各國的政治、經濟決策,也正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發生微妙的變化。從今天起,“晨報·地球”推出“氣候影響我們的生活”系列報道,讓我們共同關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三地之間,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華北明珠”的美譽,更是華北平原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生態濕地之一,在調節華北地區氣候、為鳥類和各類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補充周邊地下水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被稱為“華北之腎”。 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加劇,“白洋淀干淀”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06年11月1日8時,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進入干淀期,陷入“無水可補”的尷尬境地。盡管經過國家“引黃濟淀”的緊急調水,但白洋淀蓄水量至今僅剩3000多萬立方米,自今年6月份以來始終處于干淀狀態。 2007年初冬,晨報記者對白洋淀進行實地探訪,深入濕地周邊居民生活,試圖還原出全球變暖背景下干渴的白洋淀“前世今生”。 [記者目擊] 木船坐3人即擱淺 “吱……嘎……”———伴著已經在淀上響了千年的木船搖槳聲,白洋淀南六莊村民王立新掩飾不住滿臉的憂郁:“這段水路,從前通往天津,聽老一輩人講,那時候滿載著南北貨的木船、火輪來來往往,周圍都是白茫茫一片水。”他用船槳探了探淀底,向記者解說道:“你看,現在水也就一尺來深,還是夏天政府買來水之后才漲到現在這樣,干得厲害的時候,木船坐上3個人就會擱淺,開不走了……” 45歲的王立新經歷了白洋淀近代以來最劇烈的變遷過程。他告訴記者,從前淀里都是大魚,居民偶爾種些莊稼。“從1980年前后開始,從前長滿蘆葦的地方,全部變成旱地,村民只好開荒種起麥子,漁民都變成了農民。挨著淀子的人家,就造兩條小木船,搭著游客劃劃船掙口飯吃”———說這段話15分鐘前,王立新的媳婦剛在莊口和記者談好價錢,“30元錢劃一圈,你叫回來就回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白洋淀多次面臨干淀。2006年11月1日8時,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進入干淀期。 污染物幾乎直接入淀 離王立新家數公里外是新安縣城———一個與中國大地上所有縣城一樣蓬勃發展著,體現出喧囂、繁榮與擁擠的小縣城。縣城的商品應有盡有,音像店里的大喇叭放著花兒樂隊的《窮開心》,面包車、夏利轎車、客貨兩用三輪車和城鄉間開行的公共汽車,在并不寬敞的道路上擠作一團,記者搭乘的汽車在小小的縣城里堵了近1個鐘頭,最后才得以穿過主干道駛向白洋淀。 來不及升級的公共設施和日漸城市化的消費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幾乎在白洋淀旁的每個村莊口,都能看各類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接入淀。在王立新家后院外,晨報記者看到了大片散發出惡臭的生活垃圾。“沒辦法,我們沒錢運走垃圾,只有直接往‘垃圾坡’扔東西,長時間后都進淀子了。”王立新頗無奈地說。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平均每天有10萬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白洋淀,所攜帶的污染物加重了對淀區水體的污染。 白洋淀已經藏不下“雁翎隊” 1938年前后,白洋淀的水上獵戶成立了一支水上抗日游擊隊,陳萬立任隊長。因為隊員常在槍的信口(點火處)插上一根雁翎,所以被命名為“雁翎隊”。這支隊伍后來成為聞名全中國的英雄武裝。 白洋淀的居民至今還對“雁翎隊”的英雄事跡記憶猶新。在淀子邊上,王立新向記者講述了當年“雁翎隊”的戰法:“人都在蘆葦蕩里,鬼子的船從水上過,兩邊埋伏著游擊隊,時機一到抬桿齊響,鬼子只好往水里跳,那就是送死了……有時鬼子追上來,游擊隊就鉆進方圓幾里的蘆葦叢,里面四通八達,鬼子很容易迷路,自己人卻分得清方向……” 不過王立新帶著惋惜的語氣說:“如今水太淺,淀子里大部分地方藏不下‘雁翎隊’了,原來是蘆葦蕩的地方,都變成了旱地,跟當年不一樣了……” 補水也只是權宜之計 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消息顯示,天然入淀水是白洋淀最為重要的水源,直接決定著白洋淀生態的優劣。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近50年來白洋淀入淀水量明顯減少。2000年以來平均入淀量僅為上世紀50年代的3.56%. 河北省水利部門的研究表明,白洋淀上游多年承擔補淀任務的大清河系王快、西大洋、安各莊水庫等三大水庫蓄水量,一共只有3.52億立方米;2004年曾承擔跨流域供水任務的岳城水庫,蓄水僅2.61億立方米。扣除城市供水和農業供水指標后,幾無剩余。有關部門反復研究后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實施跨流域引黃河水補入白洋淀,是惟一可行的補水方案。2006年年底,國家協調河北、山東兩省首次啟動“引黃濟淀”工程,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輸水,入淀水量約1億立方米。 “白洋淀現在是個大漏斗,淀水不足,土地都是干的,周圍的莊稼地也要用水,補來的水都沒了……”王立新指著淀子告訴晨報記者———補水后,水面一開始上漲了不少,但經過大半年的時間,與補水前相比水位也不過高了半尺而已。 針對白洋淀魚類減少的狀況,當地政府將近億尾魚苗放入淀中,并通過網箱等工具進行培育,試圖恢復物種生態。王立新搖著木船載著記者在淀中巡視這些網箱,記者發現,大部分圍網已經破漏。王立新說:“有水才有魚,水不夠,哪里養得活魚?” [晨報專訪] ——河北省氣候中心主任林艷 氣候變暖加劇危機 一向寬廣深遠的白洋淀為何陷入如今的境地? 河北省氣候中心主任林艷告訴晨報記者,華北是亞洲溫帶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變化加劇了白洋淀地區水資源供應的緊張,區域降水量持續偏少,入淀水量嚴重不足,干旱頻發,濕地退化,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給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林艷介紹,白洋淀流域多年平均溫度為12.4℃,但溫度在逐年升高,近40多年來平均升高1.1℃,且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增溫幅度加大。降水在逐年減少,而最近6年是40多年來減少最多的時期。此外,白洋淀水面蒸發量在逐年增大。 由于持續干旱,上游水源短缺,地表植被毀損,生物群種衰減,白洋淀生態系統已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今年8月18日至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率領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全球和中國氣候變化研究新進展評估”考察團,對河北省白洋淀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向河北省人民政府提交了調研報告和白洋淀流域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及建議,所形成的咨詢報告還將報告中央和有關部委。目前有關部門正全力研究白洋淀問題解決方案,“華北之腎”最終能否恢復生機,我們將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