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3日,從環保局獲悉,《關于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已出臺,其中,全面開放城市污水處理市場的“大門”格外引人注目。
據透露,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投資者按照產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市場。
業內人士對這一原則充滿期待———不僅可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市污水處理事業走上快速發展軌道,而且必定成為我市市政公用事業大踏步走向市場化、社會化的前奏曲。
多年來,武漢市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一直在探索之中,但步伐始終不大。
作為市政公用事業一個重要方面,我市的污水處理相對落后,全市2004年共排放廢水7.2億噸,其中生活污水3.8億噸,工業廢水3.4億噸。而全市目前僅有4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在用,另有6座廠在建,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只有39%%。
武漢市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按照創建模范環保城市的要求,生活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至少還需再建10座污水處理廠。如果算上遠城區和開發區的規劃,每個區至少要興建一座,又有10座左右。
一直以來,作為市政公用設施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多由政府直接投資或利用國際貸款興建,程序繁雜,發展速度不盡人意。
一方面是發展不夠快,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對這一領域躍躍欲試。幾年前,作為一種嘗試,武漢凱迪率先在開發區嘗試建設污水處理廠;今年7月,武漢國測科技公司又以BOT模式,投資興建新洲陽邏污水處理廠,獲得30年的特許經營權。
據了解,上海、杭州等城市近年興起一股投資污水處理廠的潮流。專家們認為,污水處理廠雖一次性投入巨大,但享有穩定的收益,猶如投資一支長線績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