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供水水源條件下,城市鐵制管網腐蝕達到相對穩定狀態:外層是由含三價鐵化合物組成的致密層,內層則是由含二價鐵化合物組成的疏松層,致密層可以作為保護層,防止內部鐵管腐蝕和鐵釋放。但是水源水質條件的改變,比如長距離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實施后、地下水改為地表水源后,由于原水水質條件的變化則有可能引起管網水質的變化,即所謂的“黃(紅)水”事件。
國外曾經多次報道過由于飲用水水源更換而導致大范圍用戶末端水質惡化的現象。例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地區在40年代曾遇到過地下水改為地表水后發生嚴重“黃(紅)水”現象的問題。“黃(紅)水”發生時,管道表面的腐蝕銹層脫落,管壁上生物膜進入水中,導致產生了異臭、異味。這一現象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管壁表面形成新的穩定的表面層后才結束。
Trussel與Thomas研究認為,碳酸電離平衡常數、離子強度、碳酸鈣的溶解平衡關系等因素對管網管壁沉積物形態與平衡轉化關系有重要影響;對于已經處于平衡穩定狀態的不同水源,將其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后仍有可能引起管內壁已沉積物的溶解與釋放,從而導致水質發生變化。Price與Jeferson也認為輸配系統中原先已經達到平衡的沉積層的破壞是導致水質變化的主要原因。
北方某市應急調水工程是從外地應急調水,從而解決某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2008年9月份外來水源水調入進京。外來水進入后, 由于原水水質條件的變化(地表水水質不同、地下水改為地表水)有可能引起管網水質的變化,造成管網水質發黃。本文即結合某市發生的“黃水”事件,研究相應的應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