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廠凈水處理技術日趨成熟的大背景下, 配水管網已成為供水系統水質安全保障的薄弱環節。2010 年有學者對我國45 個城市進行調研, 結果顯示所有合格甚至優質的出廠水經配水管網送到用戶終端時, 濁度、色度、鐵、錳濃度、細菌總數、大腸桿菌數等均會增加, 水質會明顯下降。實際上,配水管網是由不同管材、不同管徑的管道構成的若干枝狀網和環網所組成的復雜系統, 是一座龐大的管式反應器。在這個管式反應器中, 水沿著管道內壁多孔、凹凸不平的“生長環”流動, 各種物質復雜的循環累積與遷移轉化, 使已滿足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的出廠水在到達用戶配水點之前受到二次污染, 并且受季節、管材、管齡等因素的影響, 污染程度會有所不同[1]。隨著國家新的水質標準的頒布和實施, 許多供水企業為提高供水水質建立了管網水質在線實時監測系統, 對溫度、濁度、電導率、游離余氯等指標進行在線監測; 一些企業陸續開始建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營業抄表系統等供水信息化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管網動態水力模型和水質模型, 利用計算機模擬水力、水質參數在管網中隨時間、空間的分布情況, 或者模擬某種水質參數的變化規律或變化趨勢, 預測給水管網各節點的水質狀況及水質變化趨勢。在供水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支撐下, 運用管網水質模型預測管網水質正逐漸成為以預防為主的配水管網水質評價與預測管理的有效工具, 這對指導水廠和二級供水單位進行管網水質的優化調度、合理加氯, 提高配水系統的水質安全、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