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技術
文件大小:0.40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3-09-01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水體生態修復技術   |
【摘要】 | 以太湖流域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為例,闡述了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的原理及具體技術措施,包括生態攔截溝渠、溢流壩、凈化塘等,并進行了環境效益分析。 |
【部分正文預覽】 | 近年來,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導致藍藻頻繁暴發。太湖流域的實際情況表明,面源氮、磷污染主要來源為農田污染、養殖業污染( 禽畜、水產) 、村鎮污染[1]、水體底泥釋放[2]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為農田、養殖及村鎮污染。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資料, 2010 年環太湖2 km 區域內,TN 污染主要來自于村落污水、養殖及農田,貢獻率分別為57%、20%及15%; TP 污染主要來自于村落生活污水、養殖、村落垃圾,貢獻率分別為40%、36%、19%。從生態修復技術的角度出發,結合江蘇省太湖水環境治理省級專項———太湖流域氮磷攔截綜合治理工程,具體介紹氮磷流失攔截的技術措施,以供參考借鑒。 |
|
||
【打印本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