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工作,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和減少鍋爐結垢、腐蝕及其蒸汽質量惡化而造成的事故,而且有利于促進電廠鍋爐運轉的安全、經濟、節能、環保。由此可見,電廠鍋爐補給水的處理在鍋爐整體運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機組的安全、健康和平穩運行,但其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在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中加以注意,并在實踐工作之中不斷研究探索其解決之道。
1 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中的防腐蝕問題
電廠鍋爐在補給水過程中的防腐蝕問題,關系著鍋爐的安全運行,關系著鍋爐能否發揮出設備廠家設計的相關指標和標準,關系著電廠的運行成本和作業效率。因為,電廠鍋爐如在補給水這一工藝環節處理不當,容易使鍋爐內體產生腐蝕性的化學物質,其在鍋爐內沉積或附著在鍋爐管壁和受熱面上,會進而形成難熔和阻障熱傳導的鐵垢,而且腐蝕會造成鍋爐管道的內部壁體出現點坑,導致阻力系數的變大,管道腐蝕到一定程度,會產生管道爆炸的安全生產事故,給企業和國家的財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目前,針對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解決辦法。
1.1除氧防腐
國家規定蒸發量大于等于2噸/小時的蒸汽鍋爐、水溫大于等于95攝氏度的熱水鍋爐都必需進行除氧,否則會腐蝕鍋爐的給水系統和零部件。
目前,除氧防腐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物理的方法將水中的氧氣排出;二是通過化學反應來排除水中的氧氣,使含有溶解氧的水在進入鍋爐前就轉變成穩定的金屬物質或者除氧藥劑的化合物,從而將其消除,常用的有藥劑除氧法和鋼屑除氧法等;三是通過應用電化學保護的原理,使某易氧化的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讓水中的氧被消耗掉,達到除氧的目的。例如,熱力除氧防腐技術是將電廠鍋爐給水加熱到沸點,以達到減小氧的溶解度的目的,這時水中的氧氣就會不斷地排出,這種方法操作控制相對簡便,是目前應用較多的除氧防腐方法,但這種方法也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如易產生汽化、自耗汽量大等。相對于熱力除氧防腐技術的是真空除氧技術,這種技術一般情況下是在30攝氏度至60攝氏度之下進行的,可以有效實現水面低溫狀態下的除氧,對熱力鍋爐和負荷波動大而熱力除氧效果不佳的鍋爐,均可采用真空除氧而獲得滿意的除氧效果;瘜W除氧防腐技術主要有亞硫酸鈉除氧、聯氨除氧、解析除氧、樹脂除氧等,都可以達到較好的除氧防腐效果。
1.2加氧除鐵防腐
電廠鍋爐補給水系統中鐵含量的升高對鍋爐內體造成的腐蝕可以導致鍋爐氧化鐵污堵、結垢等腐蝕現象,在實踐工作中可以通過給水加氧技術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補給水加氧技術與補給水除氧技術截然相反,是結合鍋爐不同工況而采用的一種防腐技術。目前,我國已在《直流鍋爐給水加氧處理導則》行業標準中將電廠普遍采用的給水加氧、加氨處理稱為給水加氧處理。給水處理采用加氧技術的目的就是通過改變補給水的處理方式,降低鍋爐給水的含鐵量和抑制鍋爐省煤器入口管和高壓加熱器管等部位的流動加速腐蝕,達到降低鍋爐水冷壁管氧化鐵的沉積速率和延長鍋爐化學清洗周期的目標。
電廠鍋爐補給水加氧技術主要利用了氧在水質純度很高的條件下對金屬有鈍化作用這一性質,其處理的原理是在給水加氧方式下,不斷向金屬表面均勻地供氧,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穩定的雙層保護膜。這是因為在流動的高純水中添加適量氧,可提高碳鋼的自然腐蝕電位數百毫伏,使金屬表面發生極化或使金屬的電位達到鈍化電位,在金屬表面生成致密而穩定的保護性氧化膜。直流爐應用給水加氧處理技術,在金屬表面形成了致密光滑的氧化膜,不但很好地解決了爐前系統存在的水流加速腐蝕問題,還消除了水冷壁管內表面波紋狀氧化膜造成的鍋爐壓差上升的缺陷。但給水加氧處理必須在水質很純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要控制好給水的電導率、含氧量、含鐵量、電導率等參數。其前提是機組要配置有全流量凝結水精處理設備,因為凝結水處理設備的運行條件和出水品質的好壞,是鍋爐給水加氧處理是否能正常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在應用給水加氧處理前鍋爐原則上應進行化學清洗,除去熱力系統中的腐蝕產物,可在爐前系統獲得最薄的保護性氧化膜。但同時要明確的是,加氧處理之所以可使爐前系統金屬的表面產生鈍化,除水質高純度這一先決條件外,還必須有水流動的條件,即在流動的高純水中加入氧氣才能在金屬表面產生保護性氧化膜,可以避免與除氧防腐技術相沖突,以達到較好的防腐效果。
2 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中的環保問題
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的環保問題,主要是指在補給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當前多數電廠在補給水過程中都添加了一定的化學藥劑,對環境產生的危害不斷增加。因此,如何通過鍋爐補給水的污水回收再利用技術,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環保目標就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
采用污水回收再利用技術為電廠鍋爐進行補給水處理需要我們結合不同的水質情況而運用相應的處理技術開展工作,其主要包括三個等級的處理,即: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進行深度處理。污水處理技術按其作用機理又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化學法等。通常,污水回用技術需要集中污水處理技術進行合理組合,即各種水處理方法結合起來處理污水,這是因為單一的某種水處理方法一般很難達到回用水水質的要求。
污水回收再利用中通常采用的回用技術包括傳統處理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膜分離、電滲析和土地滲濾等。如:傳統物理化學工藝方法,即以混凝、沉淀、過濾、吸附等理論為基礎,采用砂濾、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等工藝進行污水的回收再利用;膜分離工藝,由于膜固液分離技術具有良好的調節水質能力,從懸浮物到細菌、病毒、孢囊,不需要投加藥劑,設備緊湊且易于自動化,因此有人將它稱為21世紀的水處理技術;生化與物化組合工藝流程,采用節約能耗、運行費用低的生物處理作為前段處理,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機物,再配以物化方法進行把關處理,具有出水水質優于生物處理為中心的工藝流程,運行成本低于以物理化法學法為中心的流程。
3 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中的管理問題
在上述文中已經對補給水處理中的一些問題從技術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但即使再成熟的技術也仍然需要人來操作實施,所以管理問題就成了一個核心問題。當前,在鍋爐補給水的管理中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視不夠、管理不嚴、執行不力等一系列的問題。同時,國家質檢總局也于2008年批準頒布了新版的《鍋爐水處理監督管理規則》,旨在規范鍋爐水處理的管理工作。管理規則中鼓勵和支持國家鍋爐水處理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并對鍋爐水處理系統的設計與制造、安裝與調試、使用與管理、鍋爐水處理的檢驗、鍋爐的清洗和監督等事項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在此筆者認為,加強在水處理工作中的管理要在國家或行業管理規范的基礎,一是要結合電廠鍋爐水處理的實際情況,制度符合單位實際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對管理事項進行確,對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對責任管轄進行明確,并要制定相應的責任追究條款;二是要針對制度的條款要求,適時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績效量化考核,以此來督促制度的落實,對問題的責任人進行追究;三是要開展好培訓工作,對新技術及時進行講解,以利于在實踐中操作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電廠鍋爐補給水處理工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行業的要求,仍然需要在改革中進行創新,在繼承中進行發展,在改革與發展中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需要我們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用開拓進取的思維模式、用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進行探索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