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南澳白沙灣養殖區沉積物重金屬形態及潛在生態風險 |
文件大小:0.57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7-29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連續提取法   |
【摘要】 | 采用歐洲標準局連續提取法測定了汕頭南澳白沙灣4種不同類型養殖區(魚類、貝類、龍須菜和貝藻混養區)表層和柱狀沉積物中4種重金屬( Pb、Ni、Cu 和Zn)不同形態的含量,初步評估了4種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 |
【部分正文預覽】 | 近年來,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政府和公眾十分關注食品生產基地的環境安全,海洋水產品養殖環境日益受到重視。重金屬作為一類持久性和生物累積性污染物,進入海洋后在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下,最終富集于沉積物中,并與上覆水之間形成動態平衡[1-2]。水體沉積物中的重金屬以不同形態結合存在,主要包括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 弱酸提取態) 、Fe、Mn 氧化物結合態( 可還原態) 、有機物及硫化物結合態( 可氧化態) 和殘渣態,其中前三類統稱生物可利用態( bioavailabilityfractions) [2-4]。重金屬總量的分析只能夠提供沉積物受污染狀況,不能夠反映不同形態重金屬對海洋生物有不同生物有效應和毒性,當沉積環境發生變化時,也不能夠反映不同形態重金屬在顆粒態和溶解態之間的轉化[5-7],因此,研究重金屬在沉積物中的形態分布對于了解重金屬的來源、變化形式、遷移規律和對生物的毒害作用等十分必要。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