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 a 來海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加速建設,廣西北部灣沿岸生態環境正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工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水導致灣內重金屬污染物在海水和沉積物中迅速蓄積,重金屬污染具有來源廣、殘毒時間長、易蓄積、污染后不易被發現并且難于恢復等特征,對水生生物和人體健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并且蓄積在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有二次污染的可能,一旦參與食物鏈循環并最終在生物體內積累,將會破壞生物體正常生理代謝活動[1-3]。隨著公眾對環境污染的關注和重視,重金屬污染評價在海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海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因子,“潛在生態風險評價法”作為國際上沉積物重金屬研究的方法之一,它結合環境化學、生物毒理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內容,以定量的方法劃分出重金屬潛在危害的程度,是目前此類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4]。對于廣西北部灣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現狀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已有相關報道,如廉雪瓊對廣西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分布進行了報道[5-6],黎清華、張少峰和夏鵬分別對廣西防城港、欽州灣和北海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現狀及潛在生態風險進行了研究[7-9],然而以上的調查一是時間已久; 二是局限于具體某個海灣的調查。為此2010 年冬季我們對廣西北部灣近岸海域表層海水和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對潛在生態風險進行了評價,以期進一步為廣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評價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