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二氧化鈦( nano-TiO2,nTiO2) 由于獨特的電磁、熱及光敏特性,已作為光催化劑、吸收劑、催化劑載體、涂料等,被大量應用于環境治理、涂料、化妝品等諸多行業[1 ~ 4],且用量逐年增加. 在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納米材料釋放進入環境和生態系統[5,6],對人類健康和其他生物體造成暴露威脅[7 ~ 11]. 由于納米尺寸效應,納米材料的環境行為與其他顆粒物有明顯不同[6, 12 ~ 14],需研究納米材料釋放后產生的環境行為.
研究發現,納米材料進入水環境會發生諸如分散、團聚、沉降、遷移、與水中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以及向水生生物體積累等行為[15 ~ 19]. nTiO2在水中的分散、團聚、沉降等行為與顆粒自身的性質( 表面電位、組成以及包覆物質) 、水環境因素( pH、離子種類及強度、表面活性劑種類及含量) 和水動力條件等有關. 由于nTiO2在水中的反應能力及生物毒性由納米顆粒大小及其穩定性決定[6, 23 ~ 25],研究nTiO2進入水環境后的分散、團聚、沉降等行為,有助于了解納米物質在水環境介質中遷移以及在環境傳遞過程中對自然生物的影響,可為納米生態安全與人類健康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