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水廠對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的研究應用已相當廣泛,但我國的水源污染情況要遠遠嚴重于發達國家,水源微污染現象逐年嚴重。因而國外對于臭氧活性炭工藝的研究成果因水源條件不同而實用參考價值不高。傳統的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一般把炭濾池作為最后的水處理單元,但后置的生物活性炭(BAC)濾池內部會滋生大量微型生物,特別是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區,微型生物的滋生現象更為嚴重,極容易造成微型生物穿透問題,嚴重降低了生活飲用水的生物安全性[1]。
針對我國南方濕熱氣候地區采用的傳統后置炭濾池存在的問題,開發出新型中置活性炭濾池,即將BAC 濾池放置于整個流程中間的預臭氧- 曝氣BAC給水處理工藝。但是中置炭濾池會直接面對沉淀池出水,其進水濁度要比后置炭濾池工藝的高,可能會導致常規處理沉淀池出水中帶有粘性的絮狀顆粒包裹在活性炭表面,使炭濾池凈水能力下降和運行成本增加,因而對于中置炭濾池需要采用復合填料,利用下墊層填料對進水進行初濾,有效地降低活性炭層進水濁度,使其較為接近后置炭濾工藝炭濾池進水濁度,保護活性炭層。
本研究通過對南方某水廠的II~III 類水源的小試,旨在分析中置炭濾池不同填料裝填方式對水質的影響,為炭濾池復合填料優化提供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