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凈化床系統處理巢湖農村生活污水應用研究 |
文件大。0.41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2-25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土壤凈化床 分散厭氧處理   |
【摘要】 | 針對巢湖流域農村社區生活污水產生特點和水質特性,研究了土壤凈化床對分散厭氧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 |
【部分正文預覽】 | 巢湖流域農村大多采用旱廁,生活污水主要為廚房污水、洗浴和洗衣污水等灰水,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包括沖廁黑水。研究表明,巢湖流域農村人均生活污水產生量為26.31 L/d,污水中COD 約為800~1 200 mg/L,TN、TP、NH4+-N 的質量濃度分別為20~40、4~6、10 mg/L,污水中COD 和TN、TP含量在冬、春兩季較高,夏、秋兩季由于污水日產生量較大而污水中COD 和TN、TP 含量較低。其中平均COD 四季中冬、春季最高,夏、秋季較低,但四季平均均在500 mg/L 以上,TP 和TN 的質量濃度春、冬兩季分別高于4 mg/L 和30 mg/L,TP 的質量濃度夏、秋兩季低于4 mg/L,TN 的質量濃度夏、秋季平均接近20 mg/L。年產生農村生活污水61.69 Mt,通過污水排放的COD、TN、TP 分別為44 341、1 477、187 t,成為巢湖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貢獻來源之一。 巢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大多通過雨污合流明渠排放,部分經濟發達或新建移民新村,農戶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具有較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網,適于生活污水集中式處理。對單戶或幾戶建一座化糞池或厭氧池對沖廁黑水和灰水先分散厭氧預處理,厭氧預處理出水統一收集后再進行后續集中處理,能有效降低污水的后續處理負荷,該模式在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設等實踐操作中較集中收集、集中厭氧處理生活污水更具有靈活性和經濟性[2-3]。厭氧處理后的生活污水主要應用人工濕地、土壤系統和生態塘等后續生態處理工藝進行深度處理[4-11]。由于土壤系統主要
以飽和區和不飽和區含水層作為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的媒介,通過植物吸收、土壤過濾、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能大大降低污水中COD、N、P 和SS 等有機和無機物的含量[7-9]。土壤凈化床對厭氧后生活污水可作為污染供體進行有效處理,同時還可以在床體種植農作物對污水作為水肥貢獻體進行資源化利用,而不影響正常農業生產,在農村生活污水后續生態處理能很好的應用。
本研究針對巢湖流域具較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網的農村社區生活污水產生特點和水質特性,結合當地農村經濟水平,對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先分散厭氧,厭氧出水再通過土壤凈化床系統進行處理。該系統啟動后對土壤凈化床的進出水進行了近2 年的連續監測,研究土壤凈化床對COD、TN、NH4+-N 和TP 的去除效果,為巢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工程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支持。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