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由于大量使用氮肥及隨意排放工業廢水,使得許多國家飲用水源氮污染 日益嚴重[1]。水體中氮素的主要危害有.力口速湖泊、水庫等水體富營養化進程,降低水質[2];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過高會導致嬰兒的高鐵血紅蛋白癥及合成致癌物『3】。根據我國地表 水環境質量標 準 (GB3838 2002)中的規定,飲用水地表水源 的氨氮和總氮最大濃度限值均為 1.0mg·L~,而事實上絕大部分地表水源的氮素指標均未達標。
國外在飲用水源生物脫氮方面進行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1983年,法國建成第一個生產性飲用水生物脫氮廠 [51,采用 Biodent工藝,補充乙醇和磷酸鹽,NO3N 質量 濃 度可 從 68mg·L 降至 25mg·L~。Fabbricino等人同采用膜生物反應器在投加外加有機碳源的條件下,取得了較穩定的脫氮效果。Asian~等人 采 用慢 速 砂 濾 池對 飲 用 水進 行 脫 氮 處 理 ,當NO3N負荷為 27.1~32.5gom-2od。時,NO3"-N的去除率可以達到 94%~99%。盡管國外對飲用水源生物脫氮的研究開展較早,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地表水源絕大多數采用異位生物脫氮技術 ,其水力停留時間受到限制,對總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并且增加了由于興建水廠構筑物而產生的成本;絕大多數需要投加電子供體,這樣勢必會增加水處理成本,并且有些基質如甲醇對人體有害,且氧化的中間產物對生物也有毒害作用。目前,國內在微污染水源水生物脫氮處理中也進行了大量 的研究和實驗,其中生物預處理研究和應用較深入的單位有中南市政工程中南設計院、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 ,研究成果在上海惠南 自來水廠閻、寧波梅林 自來水廠和深圳東深水庫 、蚌埠淮河水、邯鄲滏陽河水、大同冊田水庫水等進行 了工程應用 ,但是這些試驗研究大多數停留在實現不同形式氮素的轉換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中氮素污染負荷日益增高的問題。
研究在總結國內外近年來飲用水源脫氮研究成果 的基礎上,采用貧營養生物脫氮菌劑對新型生物填料進行掛膜、在無需外加碳源及原位條件下對水庫水源水進行脫氮處理,探討 了該生物氧化法在混合充氧條件下對微污染水體的脫氮效果 ,為有效控制水源氮源污染、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