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需氧量( COD) 是利用化學氧化劑( 如重鉻酸鉀、高錳酸鹽) 將水中可氧化物質( 如有機物、亞硝酸鹽、亞鐵鹽、硫化物等) 氧化分解,根據殘留的氧化劑的量計算出氧的消耗量[1]。COD的測定,隨著測定水樣中還原性物質以及測定方法的不同,其測定值也有所不同( 通常水中還原性的無機物會影響測量結果,如亞硝酸鹽、硫化物、二價鐵離子等) ,水中所含的有機物質復雜,不是所有的有機物都能被氧化,例如含苯環比較多的物質和一些致癌物質不能被氧化。以國家標準方法為測試原理的在線COD 自動監測儀器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測量時間較長、操作維護復雜以及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等問題[2]。 總有機碳( TOC) 為水中有機物所含碳的總量,是以碳量表示水體中有機物質總量的綜合指標,所有含碳物質,包括苯、吡啶等芳香烴類等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反映在TOC 指標值中,所以TOC能完全反映有機物對水體的污染水平[3]。同時TOC 在線儀器對水樣氧化比較徹底,操作和維護簡便,不產生二次污染,能夠滿足連續在線監測的實際需要[2]。美國主要以TOC 指標來監測水體中的有機物含量,日本在20 世紀70 年代初期也把TOC 指標列入日本工業標準[2],中國目前在水質監測中大量使用了TOC 在線監測設備,但TOC還沒有作為地表水環境標準,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是把TOC 監測結果換算為COD,再根據COD 的標準進行水質評價。 理論表明,對只含單一有機物的水樣進行TOC 和CODCr測定時,如果沒有其他干擾,且有機物都能完全被氧化,則COD = K × TOC,因為C +O2CO2,所以K = 32 /12 = 2. 67。在實際測定中,由于COD 與TOC 的氧化率不同,且受水體中還原性無機物和難氧化有機物的影響,K 值會有所波動。 對于各種有機物TOC、COD 間的轉化率及其相關性,國外從1960 年代就開始進行研究,甚至有些國家已在部分行業內以TOC 的測量代替 COD 的測量。中國從1980 年代初開始對不同類型水體中的TOC 進行研究,對TOC 與COD 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