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圍隔對水源地水質的改善效果 |
文件大小:1.02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7-04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水源地 生態圍隔 水質 藍藻   |
【摘要】 | 采用漁網及土工布掛片雙層材料以及填充的水花生構建了生態圍隔,對藻類進行攔截,降低取水口藻類密度, 同時通過水花生的吸收和攔截,以及土工布掛片形成的附著生物群落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降低顆粒態以及溶解態營養鹽,達到取水口水質的改善效果。生態工程實施后,取水口內懸浮顆粒物顯著降低了29. 8%,同時透明度提高了27. 5%。對藻類的攔截效果研究表明,圍隔對葉綠素a 的去除率為23. 0%,對總藻類數量的去除率為20. 7%。通過對圍隔內外藍藻數量在藻類數量的比例分析,生態圍隔對藍藻的去除率高于總藻類的去除率,說明了對于藻類攔截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對營養鹽的改善效果主要體現在顆粒態物質上,其中顆粒態氮磷的去除率分別為48. 4%和31. 3%。 |
【部分正文預覽】 | 飲用水源是湖泊的重要功能。在長江中下游 地區,由水質型缺水帶來的水資源短缺,成為這一 地區供水質和量的重要問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 響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入湖污染負荷不斷增加和 累積,超出了湖泊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湖泊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損害,因此導致水質惡化和富 營養化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湖泊作為供水水源地功 能的發揮。 我國長江中下游湖泊普遍受富營養化和藻類 水華影響,其中> 10 km2 以上湖泊中有88. 3% 已 進入富營養化狀態,而重富營養的湖泊占 23. 4%[1]。富營養化湖泊往往以較高的初級生產 力和藻類生物量為重要特征。而隨著藻類的大量 生長、堆積、衰亡、腐爛等生理過程,對湖泊水質、漁 業生產、旅游等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2]。如巢湖、 太湖、陽澄湖等大型湖泊,是周邊城鎮的重要水源 地,其富營養化和藻類爆發問題,對湖泊水源地和 城市供水構成極大的威脅。2007 年5 月發生的震 驚中外的無錫太湖藍藻危機事件,影響了城市的供 水安全,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造成了社會經濟 的極大損失[3]。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