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生物除磷相比,反硝化除磷技術能夠降
低50%左右的COD需求量和剩余污泥量,減少30%的 需氧量[1],從而降低了運行費用;從微生物的角度來 看,將硝化控制在NO- 2 階段,以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 進行反硝化除磷是完全可行的;以亞硝酸鹽作為電子 受體的反硝化率更高,氮的去除效果更好[2,3]。對于含 碳量嚴重偏低、氮磷比例失調的城市污水來說,以亞硝 酸鹽為電子受體的反硝化除磷更具有重大的應用意義。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最初是由Fischer和Lerman于1979年最早提出的用于檢測DNA片段中單個堿基 改變的點突變的一種電泳技術。自從1993 年 Muyzer等引入微生態的研究后,越來越多地運用在 了環境微生物生態、人類和動物腸道微生物生態等 的分析,這一技術能較好地解決大多數細菌不可培 養對研究造成的困難[4~12]。本研究采用PCRDGGE 技術結合16SrDNA 同源性比較分析,在系 統啟動的培養馴化過程中,對不同運行時段的微生 物群落特征和多樣性進行試驗研究,揭示工藝宏觀 運行條件與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關系,旨在為以亞硝 酸鹽氮為電子受體的反硝化除磷技術的深入理論研 究和應用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