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福保灣吹填修復區水下地形的演變研究 |
文件大小:0.39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4-27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滇池 基底修復 清潔底泥吹填 地形演變   |
【摘要】 | 針對不利于水生植被恢復的因素,采用清潔底泥吹填技術修復福保灣直立沿岸帶基底。為了研究吹填修復區水下地形的演變過程及機制,利用實地測得的7 次湖底高程數據在Surfer軟件環境中對工程區不同時期的水下地形進行了模擬分析,同時對吹填湖泥的沉降過程進行了室內模擬。結果表明: ①清潔底泥吹填工程實施后,直立沿岸帶基底得到了有效修復; ②吹填后新形成的湖底地貌不斷發生變化,湖底地形趨變平緩,逐漸穩定,但在工程區邊界帶發育了寬約2 m 的 沖溝; ③吹填后由于水深變淺,湖底表面富含細沙顆粒沉積物,結果工程區內浪成沙波發育; ④吹填后修復區地形的演變是吹填底泥在重力作用下的脫水壓實和湖灣風浪淘蝕之共同作用的果。 |
【部分正文預覽】 | 水生植被在湖泊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生態恢復一直是淺水湖泊研究的重要內容[1,2]。雖然沉水植物對水深的適應性很強[3],但是水深可因湖底光照等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與分布[4]。野外調查研究發現,水位降低使許多湖泊由水生植物稀少的濁水狀態轉變到水生植物大量生長的清水狀態; 水位升高使一些湖泊的水生植物大面積死亡[5 ~ 8]。對Hamelin 海灣和Memphremagog 湖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地形形成不同的光照、水動力、沉積物覆蓋、水深和基底坡度等物理環境,進而影響水生植物的組成、結構和分布[9, 10]。筆者通過在滇池的工作實踐,以福保灣東岸生態恢復Ⅱ區為例,研究吹填工程實施前、后恢復區的地形演變過程及演變機制,旨在為清潔底泥吹填技術應用于淺水湖泊的生態恢復服務。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