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成為令世界矚目的新興經濟體。然而, 長期以來, 中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資投入, 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國缺水問題與水污染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障礙。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落實節約用水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 強化經濟發展中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約束問題的基本理論研究對推動中國經濟良性循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體上看,水資源短缺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水資源地域分布極不均衡的特點, 同人口狀況、土地配置、經濟發展布局、社會發展要求不匹配, 使缺水矛盾尖銳。北方和西北地區為資源性缺水, 大大超出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加重了地下水超采, 帶來其他生態隱患, 人們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同時, 由于排污收費不高, 企業所交超排污費僅相當于污染治理費用10%~15%, 造成了企業寧愿交納排污費也不愿積極治理污染。其次收費依據不合理, 我國當前實行單項超標排污收費制度, 單項收費是指當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2 種以上有害物質時, 按最高1 種計算排污費, 導致排污者僅注意被收費的污染治理。現行政策規定排污費只能用于工業污染的末端治理, 不能用于清潔生產和集中控制設施, 影響了投資效果。這樣使得我國水污染狀況比較嚴重, 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 不利于循環經濟在我國形成和發展。然而現代主流增長理論對日益突出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影響經濟發展問題不夠重視。例如新增長理論分析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這3 類增長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而很少關注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對經濟發展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礎上, 通過對新增長理論模型的擴展來分析突破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瓶頸的可能途徑, 指出良性經濟發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