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采用的臭氧- 活性炭凈水深度處理工藝大部分為混凝沉淀之后采用砂濾- 主臭氧接觸- 炭濾-消毒[1]。然而實踐證明,在南方濕熱地區,由于炭濾池較易生長微型生物且濾池底部石英砂層對活體微型生物無有效截濾作用,出水微型生物泄漏問題比較突出,對出水水質造成了不利影響[2-4]。針對此問題,華南理工大學與廣州自來水公司合作開展炭濾池與砂濾池位置對換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新型炭濾(中置炭濾池)-消毒- 砂濾工藝可以有效消除傳統工藝的微型生物泄漏風險,同時可以保持對有機物較高的凈化效率[5-6]。對于中置炭濾池工藝,有條件采用上流式曝氣活性炭濾池的池型,提高濾池傳質效率,改善工藝對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時有利于減小水頭損失,提高濾速,減小濾池占地面積。本論文對比研究臭氧- 中置炭濾池、中置曝氣炭濾池和臭氧- 中置曝氣炭濾池對于北江順德水道水源的凈化效果,為南方某水廠提供工藝優化設計方案。試驗的中試裝置設在該水廠內,處理規模為10~15m3/h。試驗的工藝流程分別為:工藝1:原水→預臭氧→混凝沉淀→臭氧接觸塔→炭濾池→砂濾池→出水;工藝2:原水→預臭氧→混凝沉淀→曝氣活性炭濾池→砂濾池→出水;工藝3:原水→預臭氧→混凝沉淀→臭氧接觸塔→曝氣活性炭濾池→砂濾池→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