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物不同組分對于超濾膜污染的中試試驗 |
文件大小:1.16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2-12-14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微污染原水 親疏水性 分子量分布 三維熒光 膜污染   |
【摘要】 | 該文通過混凝+沉淀+超濾聯用工藝中試試驗,探討中試規模超濾膜對于原水中有機物親水/ 疏水性組分、不同分子量的分布以及有機物屬性的去除規律。 |
【部分正文預覽】 | <p>該文通過混凝+沉淀+超濾聯用工藝中試試驗,探討中試規模超濾膜對于原水中有機物親水/ 疏水性組分、不同分子量的分布以及有機物屬性的去除規律。試驗得出,極性親水性組分和中性親水性組分經膜過濾DOC 濃度下降明顯,最容易被膜截留,造成膜通量下降。同時,在混凝沉淀階段,可以有效去除6 000~1 000 Daltons 范圍的較大分子有機物,超濾膜去除有機物效率不高,且水力反沖洗可有效恢復膜通量。經過三維熒光光譜分析,試驗原水主要成分為氨基酸(包括色氨酸和酪氨酸)、類蛋白質,對藥洗液分析得出酸洗的效果不太明顯,只清洗掉了少量的酪氨酸、類蛋白質和腐殖質,而堿洗則大量清洗掉截留吸附在膜表面的類蛋白質。原水中影響膜污染的主要金屬離子為Ca2+和Mg2+,經過超濾膜的物理截留和吸附作用,這些金屬離子主要以氫氧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被膜所截留,堵塞膜孔,可通過酸洗得以恢復。近年來,隨著膜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膜的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膜處理技術國內得到迅速發展,在飲用水處理方面得到極大應用[1]。在應用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DOM)被認為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p>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