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SiO2與聚氯化鋁對含表面活性劑原水的絮凝效果研究 |
文件大小:0.67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09-07-06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納米SiO2 聚氯化鋁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分維 絮凝效果 形態學特性   |
【摘要】 | 借助圖像分析技術與分形理論 ,對含十二烷基硫酸鈉(SDS)高嶺土顆粒的動態絮凝過程、 絮體分形結構的形態學特征、 納米 SiO2 與聚氯化鋁( PAC)對剩余濁度與 SDS的去除效果進行了研 究分析。結果表明: ①SDS存在時 ,高嶺土顆粒表面ζ電位絕對值增加 ,且高嶺土原始粒徑略有增 大; ② 投加 PAC ,剩余濁度降低明顯 ,但 SDS的表觀去除率較低; ③ 升高水溫對濁度與 SDS去除效果 有改善; ④ 納米 SiO2 能顯著提高 PAC對濁度與 SDS的去除效果 ,懸濁液中絮體粒徑增大 ,絮團內部孔隙率較高 ,沉速加快 ,分維值下降。 |
【部分正文預覽】 |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LAS)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與危害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1,2]。目前國內外研究者通過加大無機混凝劑量與改變pH進行強化混凝以改善水廠常規工藝的處理效果[3~5]。但傳統水處理藥劑如Al2(SO4)3與聚氯化鋁(PAC)對于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