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通過小試和生產性試驗對新型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投藥系統(包括回流污泥、混凝劑及助凝劑PAM 的投加) 進行了詳細研究。小試研究表明回流污泥和混凝劑投加量的增大降低了上清液濁度,PAM 的投加略微降低了上清液出水濁度,但影響不大。生產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實際生產運行中可靈活利用回流污泥來提高絮凝效果,在合理的范圍內回流污泥投加量越大,絮凝效果越好;沉淀池隨著混凝劑投加量的增大,出水濁度逐漸降低,同時,不同的回流污泥投加量條件下混凝劑投加對沉淀池出水濁度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特性;增大PAM 投加量對直接提高沉淀池的絮凝效果以及降低出水濁度的貢獻不明顯,PAM 投加量的增大間接引起回流污泥投加量變大是導致出水濁度變小的原因。 |
【部分正文預覽】 | 引言
早期的沉淀型式主要采用單層平流沉淀池,大約半個多世紀前出現了以提高流速為主的澄清池。
美國開發了機械攪拌澄清池,前蘇聯推廣了懸浮澄清池,法國研究了脈沖澄清池和超脈沖澄清池。這些池型由于沉淀效率高,很快得到了推廣。20 世紀70 年代以后,隨著淺層沉淀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各種類型的斜管、斜板沉淀池紛紛涌現。
近年來,國際水處理行業對新型高效沉淀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給予了較大關注[1 ,2 ] ,高效絮凝沉淀技術將多種藥劑投加、污泥(泥沙) 回流、機械混合、機械絮凝、接觸絮凝、高效沉淀、污泥濃縮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相互協調、高效處理的功能。目前在國際水處理市場上主要有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MUL TIFLO 沉淀池和ACTIFLO 沉淀池這三種典型的采用高效沉淀技術的沉淀池型式,每個池型都有相對應國外公司的專利技術[3 ] 。
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是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在總結了國內外沉淀(澄清) 池污泥回流方式、高分子絮凝劑的投加技術及斜管高效沉淀技術的基礎上,分析了國外高效沉淀池池型布置的不足及斜管配水的方向限制,創新研發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沉淀池[4 ] 。該池型結構布置合理,在嘉興石臼漾水廠擴容工程中,已有一年多的通水運行實際經驗,目前運行狀況良好。
在一年多的運行管理經驗基礎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聯合嘉興市嘉源給排水有限公司詳細研究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針對嘉興地區微污染原水的運行特性,其中研究了沉淀池加藥(包括投加回流污泥、混凝劑和助凝劑) 的各種優化運行模式,以期為生產運行管理的優化提供技術支持。
1 試驗材料、設備及方法
1. 1 試驗原水
試驗在7 月份進行,原水部分水質指標在試驗期間的平均值如表1 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