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災區城市供水的水質風險和應急處理技術與工藝 |
文件大小:0.45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09-07-06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汶川地震 震后次生水質風險 城市供水應急處理工藝   |
【摘要】 | 對汶川大地震后震區飲用水水源存在的次生污染風險進行分析,其中微生物濃度升高是首要風險,同時還存在大量使用消殺劑引起的殺蟲劑污染和水源臭味增強的風險。針對這些風險,開展了一系列應急處理技術的驗證性試驗,提出了保障性應急處理工藝、強化吸附應急處理工藝和強化氧化應急處理工藝三種方案,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震后次生水源污染,確保城市飲用水水質安全。 |
【部分正文預覽】 |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地震災區中有2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包括省會城市成都,綿陽、德陽、廣元等地級市,都江堰、彭州、綿竹等縣級市和汶川、茂縣、北川等縣城所在鎮。地震中除了汶川、茂縣、北川等重災區的城市供水系統完全損毀外,其他城市的供水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經過緊急工程搶修后 ,在數小時至數天后各城市都恢復了城市供水 ,并繼續檢漏搶修受損供水管道 ,為災民臨時安置點安裝臨時供水設施。例如 ,成都市城區供水主力水廠為重力流輸配水 ,震后未停水;受災較重的都江堰市在 5 月 14 日 17 :00 對水廠恢復供電 ,15 日9 :40 水廠開始對城區管網供水。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