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出處】 | 原創 |
【中文關鍵詞】 | 干旱區域 地下水 地下水可開采量 可持續   |
【摘要】 | 內陸干旱地區是生態環境對地下水最為敏感的地區.由于對地下水可開采量的估計偏高,我國西北內陸部分干旱區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土地沙化、生態退化等問題.總結以往研究成果,自然植被正常生長需要的地下水埋深以3~5 m為宜,年耗水量為300~500mm,地下水礦化度<5g/L.根據對地下水位的觀測,分析了嚴重超采地下水的準噶爾盆地奇臺縣地下水資源量及可持續利用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利用綠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模擬了塔里木盆地麥蓋提縣不同灌溉面積、不同地下水開采量下的水資源轉化消耗,分析了保證綠洲可持續發展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分析表明,在以轉化補給為主的干旱地區,實現可持續的地下水開發利用,地下水可開采系數不宜太高,以0.25~0.40為宜.
|
【部分正文預覽】 | 內陸干旱地區是生態環境對地下水最為敏感的地區.由于對地下水可開采量的估計偏高,我國西北內陸部分干旱區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土地沙化、生態退化等問題.總結以往研究成果,自然植被正常生長需要的地下水埋深以3~5 m為宜,年耗水量為300~500mm,地下水礦化度<5g/L.根據對地下水位的觀測,分析了嚴重超采地下水的準噶爾盆地奇臺縣地下水資源量及可持續利用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利用綠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模擬了塔里木盆地麥蓋提縣不同灌溉面積、不同地下水開采量下的水資源轉化消耗,分析了保證綠洲可持續發展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分析表明,在以轉化補給為主的干旱地區,實現可持續的地下水開發利用,地下水可開采系數不宜太高,以0.25~0.40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