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滲透膜的應用和清洗 |
【文獻出處】 | 網易給排水 |
【中文關鍵詞】 | 反滲透膜 應用 清洗   |
【摘要】 | 應用反滲透(Reverses Osmosis,RO)膜分離技術實施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深度凈化處理,可極大的改善處理后水質,使處理后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降到最低水平;目前,在應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項目中,多數企業對反滲透系統并不陌生,但由于沒有系統的掌握反滲透的應用技巧,不能保證系統的良好穩定運行。所以,在擬定應用反滲透進行廢水深度處理之前,必須認真考察使用環境和使用條件,從系統設計到設備制造以及運行方式,每一步都必須經過嚴格考證,針對不同的源水水質條件,根據膜自身的性能,合理選配相應的膜產品。在工藝制定之初,還須考慮到系統的完整性、后續增容改造的可能性;此外,在合理地工藝配置條件基礎上,還應提高控制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完善控制系統的功能性,從而保證系統在安全狀態下,長期、穩定地運行。 |
【全部正文】 | 應用反滲透(Reverses Osmosis,RO)膜分離技術實施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深度凈化處理,可極大的改善處理后水質,使處理后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降到最低水平;目前,在應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項目中,多數企業對反滲透系統并不陌生,但由于沒有系統的掌握反滲透的應用技巧,不能保證系統的良好穩定運行。所以,在擬定應用反滲透進行廢水深度處理之前,必須認真考察使用環境和使用條件,從系統設計到設備制造以及運行方式,每一步都必須經過嚴格考證,針對不同的源水水質條件,根據膜自身的性能,合理選配相應的膜產品。在工藝制定之初,還須考慮到系統的完整性、后續增容改造的可能性;此外,在合理地工藝配置條件基礎上,還應提高控制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完善控制系統的功能性,從而保證系統在安全狀態下,長期、穩定地運行。 1、深度凈化處理 深度凈化處理是指在原有凈化結果的基礎上,采用更高分離精度的凈化系統進行再次處理,較為徹底的分離去除原水中絕大部分的痕量雜質,使終端水質更為潔凈; 1.1 不同種類的反滲透膜 膜產品的改良一直是迎合著實際應用需要來進行的,金無足赤,單一品種的膜產品往往只對應較窄的應用范圍,“反滲透”是指人為逆向施壓克服自然滲透的一種操作方式,而非膜產品的名稱,人們通常說的“納濾”其實也是反滲透,正確地理解應該是“可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實現選擇性分離的過濾”,應針對實際情況,根據不同膜產品的具體適用范圍加以選擇,對于較高溶質濃度的液體分離,還應該輔以其它處理工藝,分段分梯度進行處理,以減輕膜系統的負擔,延長系統使用壽命; 1.1.1 芳香族聚酰胺材質的卷式膜 卷式膜組件多為復合膜,即在微米級過濾基材上涂覆致密濾層,此種類型的膜同樣為單表皮層的不對稱膜,并且同樣為外壓膜;特點是截留精度高,操作壓力大,機械強度較高,由于其滲透壓較大,不可以通過反向沖洗清除進入膜微孔的溶質粒子,只能進行正向等壓沖洗,對反沖洗液的純凈度同樣要求極高,不潔凈的沖洗液會直接污染膜表面,影響清洗后的通量恢復;同時,在對系統進行化學清洗時,還應針對不同的污染性狀配置相應的清洗液,錯誤使用清洗液的化學性質會直接影響膜表面,致使膜的分離性能遭受不可逆的損傷;
1.1.2 醋酸纖維素材質的中空纖維反滲透膜 反滲透膜組件的清洗方式不同于超濾,其反向清洗僅針對于進料端被嚴重污堵的組件,并且不能在膜的透過液一側反向施壓,以免使膜本身出現機械性損傷,此處的反向清洗是指在膜組件的濃排端泵入清洗液,在膜外側進行組件內循環,使清洗液流經膜表面,適當的流速在膜表面形成一定的沖刷力,將系統內和膜表面的污染物清除排出; 1.3.2 由清洗液確定的清洗方式 根據清洗液的不同,分為原料液沖刷、清洗液(水)清洗,化學清洗等方式,原料液沖刷指在系統正常運行過程中,定期的提高系統內循環流速,以提高原料液對膜表面形成的沖刷力,將系統內被濃縮的污染物排出;清洗液清洗一般用潔凈的水,通過正向或反向操作對膜表面和膜本體內部的污染物進行清除;化學清洗針對系統內污染性狀的不同,配制相應的化學清洗劑,將化學藥劑與污染物產生的化學反應作用于膜,使膜在特定的化學條件下恢復原有的性能; 1.3.3 清洗液的潔凈度要求 清洗液的潔凈度直接影響清洗效果,清洗液中較多的雜質及顆粒物在對膜系統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時還會對膜表面造成一定的機械性損傷;用于反向清洗的清洗液中小分子雜質應盡可能的少,較為理想的清洗溶劑為反滲透系統的透過液; 1.3.4 清洗溫度對清洗效果的影響 清洗液的溫度條件對清洗效果的影響極大,在合理的溫度范圍中,盡可能的提高清洗液溫可更有效地恢復超濾膜的原有性能;首先,較高的清洗溫度可以使清洗液的溶解度和洗潔力有所提高,再者,高于正常工作溫度的清洗液有助于膜微孔的擴張,促進微孔內容污物的排出; 1.3.5 清洗操作壓力及背壓對清洗效果的影響 傳統的清洗多采用開放式操作,即一端施壓,另一端開放,清洗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合理的操作壓力應區別正、反向清洗,在原有基礎上確定是否系統背壓,從而改變清洗過程中的動態環境; 1.3.6 較為合理的科學清洗方式 系統清洗可有效地清除堆積滯留在膜表面或微孔表面的污染物,但對于透過膜表面微孔滯留在支撐層內的溶質(多位膠體粒子),則難以透過膜本體或通過沖洗清除,造成不可逆的堵塞:根據膜分離的特性,在靜態恒壓條件下,溶液中的溶質作用于膜表面時,首先表現出基本吸附,對于膜表面微孔則體現為大于微孔尺度的溶質被截留(篩分);小于微孔尺度的溶質粒子進入微孔,一部分(如膠體粒子)滯留于表皮層內,另一部分隨溶劑透過膜;然而,處于臨界截留范圍內的溶質粒子接觸微孔后,會直接污堵微孔,且逐漸在壓力作用下深入沉積;溶液中的溶劑作用于膜表面時,首先是溶解,繼而滲透的過程,提高微孔對溶液的切割線速可有效地降低溶質對膜的污染,同樣使膜清洗變得相對容易;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內壓膜還是外壓膜,過高的膜兩側壓差會對膜造成一定損傷,同時,在進行反向清洗時,不潔的清洗液都還會對膜本體造成二次污染! 1.3.7 清洗液的系統內滯留問題 膜分離系統的化學清洗主要為酸法和堿法兩種,具體采用何種方式取決于系統污染性狀,大多數情況下采用兩者交替進行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酸、堿法不能連接進行,以避免酸堿中和產生鹽類析出,合理的酸堿清洗順序應該為:酸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 堿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堿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 酸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 1.4 反滲透膜分離技術用于中水深度凈化的特點 當原水水質條件較差時,完全應用超濾膜實施污物分離不能取得較好的處理后水質,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配置反滲透系統,進一步實現固液分離……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