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水的污染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面臨的問題,20 世紀80 年代后,水源水的污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國7 大水系和內陸河流110 個重點河段,Ⅲ、Ⅳ、Ⅴ類水質占68%,我國現有河流近1/ 2 河長受到污染,1/ 10 河長受到嚴重污染,全國城市90%水域受到污染,大河干流占13%,支流55%被污染[1-2]。
傳統生物脫氮理論,脫氮途徑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過程。硝化過程是氨通過亞硝酸鹽向硝酸鹽的自養型轉換,是由化能無機營養菌———硝化細菌完成的,反硝化過程則被認為是在嚴格的厭氧條件下完成的。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過程需要在兩個隔離的反應器中進行,或在時間、空間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環境的同一個反應器中進行[3]。最近幾年國內外有不少實驗和報道證明有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現象(Simultaneous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以下簡稱SND),尤其在有氧條件下同步硝化與反硝化存在不同的生物處理系統中,如流化床反應器[4]、生物轉盤[5]、MBR[6]、氧化溝[7]、CAST[8]工藝等。
關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多局限于污水處理領域,而在微污染水源水中尚未有報導,本研究從水庫底泥中篩選出異養硝化細菌和好氧反硝化細菌,采用上述細菌構成復合菌群,利用復合菌群進行生物強化對微污染水源水進行原位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