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城市雨洪控制、降雨徑流污染控制是當前北京城市雨洪管理研究中關注的兩項重要內容。根據新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 —2020) 》,到2020 年全市建設用地將達到1 650 km2 , 其中中心城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達到778 km2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將產生更多的硬化下墊面,改變城市的自然水循環過程。
其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3 方面: ①由于降雨下滲受到阻隔,城市水文生態失去平衡,城區降雨徑流的形成速度和洪峰峰值遠大于未城市化地區,加大城市排水系統的運行負荷,導致城市洪澇災害問題日漸突出; ②雨水資源大量流失,地下水水源得不到有效涵養,引發城市地面下沉等地質災害,城市熱島效應也日趨嚴重[1 ] ; ③降雨徑流攜帶的大量污染物質經城市排水系統匯入城市河湖,成為城市河湖水系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對城市河湖生態健康構成威脅[2 ] 。在這種背景下,單純依靠城市雨水管網和調蓄池等工程的建設解決城市防洪、雨水徑流污染等問題,將耗費大量的城市空間資源和工程建設運行費用,且受到城市空間、城市發展等多方面條件制約,而地面透水性鋪裝因其在減輕城市防洪和排水壓力、減少徑流及污染物排放量、調節城市空間的溫度和濕度、改善局部生態環境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環境等方面的顯著作用,已日益為人們所關注或接受。但目前有關地面透水性鋪裝后下滲雨水的收集利用方式、收集量、雨水徑流中污染物的削減情況等深層次方面的研究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雨水利用措施的推廣。
透水性鋪裝的內部構造由一系列與外部空氣相連通的多孔結構骨架形成,同時能滿足路用及鋪地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可以使雨水及時、就地排入地下。筆者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技術開發”課題,對透水性鋪裝地面下滲雨水收集、雨水徑流污染物去除等情況進行了試驗研究,以期為地面透水性鋪裝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