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富營養的湖泊、水庫水中含有大量的藻類,含藻量一般為每升數萬到數千萬個。含藻水的給水處理一般不采用直接過濾,過濾之前應先經過混凝沉淀或混凝氣浮。我國有多座處理含藻水的給水廠采用混凝—氣浮—過濾—消毒的凈水處理工藝。國外也認可溶氣浮選工藝的除藻效果[1 ] 。但氣浮池處理后藻的浮渣量大、污染物濃度很高。因此對氣浮池的藻渣,應給予合理的處理和處置。
1 藻渣體積
含藻的原水加混凝劑混凝后,藻即浮至氣浮池的分離室水面,形成一層藻的浮渣,厚度一般為10cm 左右;排渣的周期愈長,則藻渣愈厚。藻渣含水率一般為95 %~97 %[2 ] 。藻渣體積的大小,取決于原水含藻量的高低。一般1 萬m3 / d 的氣浮池,藻渣量平均為4 m3 / d ,即平均藻渣體積為氣浮池處理水量的0104 %[2 ] 。而在同一座氣浮池運行中,按照氣浮池進水、出水以及藻渣三者的BOD5 、CODCr 、TN 、TP 計算的藻渣體積為處理水量的0103 %。藻渣計算體積小于實測體積的部分,系由其他非藻細胞的物質所構成。
原水化學預氧化時,藻渣中的藻一般為死藻。預加氯后,含藻水即開始出現絮凝,藻渣中的死藻顏色逐漸變黃;未預氧化的藻渣中的藻仍為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