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飲用水常規處理工藝雖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和細菌,但對溶解性有機物的去除能力不足,使一些有害有機物(包括“三致”物質)殘留在水中,從而影響到供水水質的安全性。
筆者采用生物陶粒柱對水廠濾后水進行深度處理[ 1~6 ] ,考察了不同工況下的凈水效果,以期為生物陶粒濾池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提供依據。
1 試驗部分
111 試驗裝置與運行工況
試驗在天津市新開河水廠進行,裝置見圖1。使生物陶粒柱的進水達到濾后水水質要求,在試驗裝置的生物陶粒柱前設置了并聯的兩個砂濾柱,水廠沉后水由泵提升至高位水箱,然后依重力依次流過砂濾柱和生物陶粒柱。裝置中所有反應器均采用有機玻璃加工制成,柱體直徑均為150 mm,總高度均為3. 5 m,其中陶粒柱的陶粒層填充高度為2 m,采用上向流、底端曝氣的運行方式,出水排放;砂濾柱的濾層高度為1. 2 m,采用下向流、底端曝氣的方式運行,流量由流量計控制。
試驗考察了不同運行工況下生物陶粒柱的處理效果。第一種工況下的試驗在冬季進行,歷時為70d,兩個陶粒柱并聯運行,水溫為1~10 ℃,處理水量為2. 5 m3 /d, 濾速為4 m /h, 水力停留時間為30min,氣水比為1 ∶1,反沖洗周期為60 d;第二種工況下的試驗于春季進行,歷時為60 d,兩個陶粒柱串聯運行,水溫為10~17 ℃,處理水量為3. 4 m3 /d,濾速為6 m /h,水力停留時間為40 min,氣水比為1 ∶1,反沖周期為60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