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四川廣漢市高坪鎮的龍潭灣,近年來這里發展以稻魚共生為主的生態農業,也帶動起了休閑觀光旅游的發展。其“原生態”、“純自然”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更是將生態環保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在龍潭灣景區,鳥語花香,你看不到旱廁,也不會聞到什么刺鼻氣味。”舒煥清是龍潭村村民,2014年返回家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并成立了四川龍潭灣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休閑廣場、生態魚塘、農家樂、花卉基地、中藥材種植……龍潭灣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改建排水管道,興建三級過濾池,種植水生植物,修建荷塘,整修灌溉渠,當這些設施建成投用,生活污水經過一番特殊的“旅程”,流出的水變得清澈。
舒煥清介紹說,污水要流經3站,一是農戶家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的化糞池,并加入厭氧菌等初步處理;二是從化糞池到二級過濾池,里面種植的金錢草、香蒲、水竹、金魚草、水葫蘆等水生空心植物,對污水中的物質具有很強的阻濾和吸附作用,并進行微生物分解;三級過濾池則是占地10畝的荷塘,對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行進一步沉淀和凈化。“整個循環周期大約48小時,從荷塘排出來的是清水。這些水經過渠系,再供給農作物的澆灌,也提升了農作物的品質。”
據了解,龍潭灣里的生活污水在進行一級處理時,化糞池產生的沼氣還可用于農家燃氣使用。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由受益農戶對化糞池進行管理,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隨意走進一戶農家,都看不到旱廁的蹤影,曾經的旱廁都重新整修,外墻上繪制色彩斑斕的年畫或是四川方言的趣解,顯示出濃濃的川西特色。
站在一處院落旁的休閑小憩之地,舒煥清笑著說,“你看不出來我腳下是化糞池吧”。這里樹蔭細密,一個石磨盤里流出的清水,匯集到一個開著蓮花和鳶尾的小水塘中。“經過凈化處理后的水,我們還用來打造景觀,在發生火情時,還可以用來消防滅火。”
沒有任何機械化的設施設備,只有一個個利用當地農田和水塘建立起的層層過濾池,就讓龍潭灣的生活污水得到了“原生態”的自然凈化,而且其投入資金也并不大。“二級過濾池一共建了5個,一個過濾池的資金投入大概2萬元左右。下一步我計劃還要再改進管網,對過濾池里的水生植物進行優化配置。”舒煥清說,目前當地有58戶農戶加入到這項水循環的利用當中。
“現在龍潭灣的發展越來越好,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我就想,打造好了生產環境,還要打造好生活環境,因為龍潭灣就是我們的家。”舒煥清指著麥田邊雕刻的“耕心”兩個大字說,農耕要先耕心,只有用心去耕,才能真正耕作出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