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晚上聽國會辯論環境及水源部預算開支時,想起三件和環境保護有關的事。
第一件是小學時印象較深的一次爭執,發生在水房里。一個同學邊洗拖把,邊和人聊天,水嘩啦啦流個不停,直接流入下水道,他置之不理。我上去把水龍頭關了,沒想到他卻說我多管閑事。我反駁說,好好的水白白浪費,讓人心里難受。他就回了一句:“你難受,我不難受。”
第二件是和一個住在中國,幾乎每星期都用淘寶購物的女孩的對話。她說,在淘寶上買衣服可以不假思索,反正很便宜,穿幾次就丟掉也不覺得可惜。有時,如果尺寸不確定,她就干脆買兩個尺碼,之后再把不合適的退貨。她完全不覺得這樣做其實很不環保。
第三件是不久前參加的某場對話會。組織者為所有到場者都準備了帆布袋禮包,里面有印著該機構信息的書簽、一張只印著機構網站QR碼的塑膠貼紙、一支筆和一個本子。所有東西都有各自的塑料透明袋裝甚至盒子。我和左邊的鄰座都覺得很不環保,這時卻聽見右邊一個剛入座的人和她同伴說:“哇,不錯,還有禮包拿。”
第一件事發生在20年前了,對于水資源的珍惜,歷經這么多年的公共教育,已經深入人心,不太會看到人公然在公共場所大開水管浪費水。然而,在很多其他方面的環保教育卻并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節約用水已經是最基本的環保方式,但今天的我們需要做的更多,環保理念不應還停留在十年前。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電子商務的快捷造成了快消費,也造成了快浪費。發達社會中,包裝越多似乎越顯高級,盡管很多時候,我們不但不需要那一層包裝,甚至連包裝里面的東西都不需要。平均兩三年就更換手機的我們,需要更加了解電子廢料的處理和回收;紙質賬單漫天飛舞,改用電子賬單會不會比較好;盡管網絡消費十分方便,但我們應該珍惜每一件入手的產品,物盡其用;除非涉及衛生問題,否則應該避免不必要的包裝。
“你難受,我不難受”仍舊是很多環保問題的癥結。環保畢竟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法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然而,那個對浪費用水不覺難受的人,并不會因為別人不浪費水而難受;喜歡禮包的那個人如果有更強的環保意識,未嘗不會歡迎減少包裝。很多人或許都處在“中立”空間,而推行環保政策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正取決于能否將中立者推向對環境更有利的方向。個人的影響力畢竟有限,但可能造成某種集體動作的組織、企業或機構則可以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去年在法庭看到了一個很積極的例子。在大量用紙的法律界,似乎很難鼓勵人們減少打印,一個環保的律師也未必能夠以一己之力去影響同事的習慣。立杰律師事務所(Rajah & Tann)直接將文件默認設定為A5(即A4的一半)大小,除非有特別需求,否則不會調大字號。這個作法意味著,這所本地最大律師事務所之一每年約減少一半用紙。過去一年,總檢察署和國家法院也推行使用電子文件。
試想,當電商網站提供方便快捷的一鍵式退貨機制時,很多人會像上述女孩那樣,先買多,再退貨。然而,如果每天點擊量數以萬計的電商能夠在消費者下單時,提供一個“減少包裝”或者將幾份郵包統一遞送的快捷鍵,相信我們會發現,其實很多人愿意為環境盡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