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污水處理復合技術結束村莊污水直排
由中科院研發的“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日前在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黃勝堂村示范成功,這在浙江省尚屬首例。
黃勝堂村370戶人家的洗碗水、洗澡水以及污濁的化糞池出水和村內小型養豬場沼液被“列隊”歸入一條條支管道后,匯集到主管流向村北邊的污水生態處理系統,在地底下經過一番處理后,一股涓涓清水流向繞村而過的長樂江中。
村名為何愛稱“污水寶”?
改變村莊污水直排、亂排,村民感受到了變化
自從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在黃勝堂村得到應用,干凈整潔的村道上再也看不見橫流的污水,昔日裸露在每家每戶墻頭的排水洞,如今全部用乳白色的管道連接起來。
“以前,行走在路上的村民有時會被突然從墻洞里噴出來的污水濺滿一身,由此而引起的口角成了村民間和睦共處的最大障礙。”黃勝堂村村支書呂小明說。中科院的污水處理示范工程,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污水寶”,這個項目的建成結束了黃勝堂村污水直排、亂排的歷史。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黃勝堂村的370家農戶擁有了2500臺織機和5家電聲企業,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新農村建設中,黃勝堂村將村中的泥路全部硬化,日益富起來的村民有90%以上建起了新房,使黃勝堂村的村貌有了一定改善。
然而,村民的洗碗水、洗澡水以及污濁的糞便等廚房衛浴污水,仍然一如既往地直排、亂排,嚴重影響了村民生活環境的改善,也污染了繞村而過的長樂江。因此,污水收集與處理成了黃勝堂村大多數村民的愿望。
全村一天只需花費3元多
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處理成本每噸僅0.4元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然而,現實中的農村污水分散、量小、污染源多,又遠離污水處理廠,使污水難以收集、處置。為此,中科院通過科技攻關,創新研發了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的“污水寶”處理系統。
2009年,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下,黃勝堂村被列為中國東部發達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水環境治理的試點示范村。去年5月“污水寶”系統工程正式動工,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污水管網工程、污水處理站3大工程。
2010年底,“污水寶”工程進入污水處理試運行階段,試運行一段時間后,經過“污水寶”處理的排放水各項指標均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標準。據中科院教授陳繁榮介紹,“污水寶”處理系統有占地小且不需要專用土地、投資少且運行成本低、不會產生二次污染等特點。據悉,黃勝堂村的污水處理項目總投資為160多萬元,日處理能力為120噸。目前,全村每天的污水排放量為80噸,每噸只需0.4元的處理成本,因此,全村每天的總處理費用僅3元多。
“污水寶”成了民生工程
微生物種群擔當“清潔工”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于澆花、養魚
自從“污水寶”工程試運行以來,黃勝堂村每天的廚房衛浴污水和養豬場的沼液都被接入地下總管,曾經隨意排入村中小溪的污水“乖乖”進入“污水寶”處理系統,污水通過攔截、吸附等方式處理后,最終由系統中的微生物種群擔任稱職的“清潔工”,對污染物進行清理后排放出干凈、清澈的水,這些水可用于澆花、養魚。
鄰村的金師傅在這半年時間里,看著黃勝堂村的環境越來越好,非常羨慕地說,希望自己村里也有這樣的項目。
嵊州市科技局局長鄭志鈞坦言,這項科技民生工程不僅改變了村民的觀念,優化了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對下游水質的污染問題,是一項有凈化污水、節約水資源和美化環境綜合效果的系統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