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以來在一些地區已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整治行動的推開,在布點、資金、操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由于這項工作前所未有,因此必然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和吸取教訓的過程。結合實踐,筆者認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應優化4個機制。
優化項目選點機制。點位確定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流程的第一步。在示范項目選點方面,各地要以讓農民群眾得實惠、讓農村環境有改善為目標,慎重選擇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村莊作為連片示范區域,切忌“嫌貧愛富”。項目資金的投向既要“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要針對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類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選點。不僅要從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治理上考慮,又要從地域空間聚集程度上考慮;要選取能夠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和已建環境基礎設施,或者能夠使用操作簡便、運行維護費用低、輻射帶動范圍廣的技術模式的示范點,真正做到“抓點、帶線、促面”。
優化資金投入機制。資金是連片整治示范項目的關鍵。項目設計和建設必須統籌考慮各類環保設備要素的投入和組合。將國家相關規范要求層層落實到具體項目、具體設施和具體細節,力爭花最少的資金辦最多的實事。要發揮考核對連片整治工作的指揮棒作用,將考核結果與下一年度專項資金安排有機聯動,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的主導作用。在配置連片整治設備時不貪多求全,不追求品牌,不追求高、大、洋,不追求豪華配置。能區域共享的不另外配置。堅持勤儉實用、量力而行,充分發揮連片帶來的低成本、高成效的優勢,避免資金的浪費,將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實到最基層。
優化陽光操作機制。辦好、辦實連片整治這一民生工程,一方面,應當杜絕“霧里看花”,要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施工單位,任何人或單位不得違規操作、指定施工單位。由于連片整治工程面廣量大,地點分散,隱蔽工程較多,為此要選派專業人員定期或突擊對工程的實施情況進行核實比對,督促實施部門按計劃和規范要求保質保量地穩步推進。另一方面,要實時跟蹤上級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的使用情況。根據工程進展和質量要求分期撥付專項資金,不得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此外,受專項資金支持的村鎮要按照政務公開要求,將專項資金安排和使用、項目安排和具體實施等方面的詳細情況向受益地區農民張榜公布。
優化設施管護機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一項民生工程。但在很多地區,由于缺少運行和管理維護經費、后續管護缺乏專業人員、缺少長效管理機制,大多數設施處于曬太陽狀態。因此,各地要建、管并重,創新思路,探索完善第三方參與運行管理機制,鼓勵民營企業、民間組織資助和參與項目運行管理。
|